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这是吴作人一生的至暗时刻,几十年后,听到一首曲子他泪流满面

2019-07-04 01:1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1992年元旦前夕,吴作人先生告别住了多月的北京医院,回到了花园村家中。他很高兴自己回到久违的环境,并在家中迎接新年。

晚年的吴作人(陆中秋摄)

作者:吴霖


为了他的归来,夫人萧淑芳特意将吴先生的卧室作了调整,调到了一间向阳的、略小的房间。萧先生说:这样暖气可能更足些。

当我走进这卧室,顿感阳光扑面。透过玻璃的阳光,全然不像在户外时的那般无力。这天,极冷,好象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而且,有凛冽的北风。吴先生坐在他的轮椅里,微笑地欢迎说:“今天很风凉吧。”

大家都笑了。

吴作人先生的幽默是老朋友们都熟知的,孰不知他在患了脑血栓后,反应还这样灵敏,谈吐照样诙谐。大师的幽默,也是大师级的。

问及吴先生的病情,萧先生对我们说:“还没有完全好,”没想到吴先生在边上听到后不紧不慢地跟着说:“也不完全坏。”

吴先生的视力,因病已大有影响,其中一只几近失明,他戴着眼镜。萧先生说:平时不戴眼镜,照相时戴,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他戴眼镜的形象了。这时,吴先生又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不戴眼镜更好看。”

又是一片欢笑。

吴先生说:现在的眼睛,怎么也远不出家门了,因为病。所以,吴作人先生目前最关心的,就是将身体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萧先生像是在提醒吴先生:“这需要耐心。”

祖籍安徽泾县的吴作人先生,童年、少年均是在苏州度过的,所以他对苏州感情尤深。某次,有人问他是何方人氏,吴先生立即答道:“安徽苏州人!”

苏州当然也没有忘记这位优秀的儿子,在苏州著名的罗汉院双塔前,将建起一座《吴作人艺苑》,以长期陈列吴作人先生一生的经典作品。

84岁的吴作人,至今仍很喜欢听苏州评弹,他还喜欢昆曲,或许,因为他曾留学西洋,他也很喜欢西方的古典音乐。这些,仿佛是他漫长的人生之旅足音的回响……

“吴先生在苏州时,住在什么地方?”去过苏州的我问。

萧先生说了一个地名,我没听清,那地方好象不怎么有名。吴先生说:“这地方是后来才出名的。”

我恍然大悟:“是因为您!”

吴作人先生妙语连珠,满室笑声不断,可是他却说:“因为生病,现在对我来讲,说话是很艰巨的任务。”

卧室墙上,挂着吴作人先生早年为萧淑芳先生画的人像,是油画。油画上的萧淑芳,年轻、文静。油画下的吴和萧,如今都已开始走向人生最后的辉煌。

吴作人萧淑芳,1948年.

那天,看到萧先生细心地为坐在黑色轮椅中的吴先生拢头,不禁怦然心动。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总是会老的,而另一种涵义的生命,却会长葆青春。

那情那景,于是总是难忘。

1931年秋天,吴作人在布鲁塞尔美术宫的一次画展上,与一位比利时姑娘邂逅,吴作人晚年回忆说:“我们一见钟情。她的眼神令我着迷。”

不久,吴作人与姑娘又在另一个画展上相遇,获知姑娘叫Celina Deprez£?此后,吴作人以“à??è”汉译之?£关于李娜,没有更多的资料。与她同时代的人都已经远去,大约因为两个原因的“忌讳”,没有留下文字的回忆:首先当然是吴作人的回避,作为他的友人自然也采取小心翼翼的态度;其次是萧淑芳的存在,或许也让知情人踌躇与难言。

在吴作人现有的几种传记中,由家人写作的是值得注意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关于李娜的相关文字,应该全部来自于传主吴作人的回忆。

吴作人与李娜相识后的恋爱,遭到了李娜姐姐(也是李娜监护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姐夫的父亲曾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到过中国,在他的描述下,中国是一个充满了“教堂焚毁者”的“野蛮之地”。 这缘于信仰的冲突,其实,吴作人本人也曾深受其扰。据说,由于他在公开场合与同学们多次散布无神论,因此被负责发放中比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组织取消了奖学金。据吴作人表述,因为老师巴思天也是无神论者,所以,经过巴思天的力争,才恢复了吴作人的奖学金。究竟是什么原因中断奖学金,实情有待考证。吴作人多年后回忆此事,也承认自己的推测仅是“可能”。

1932年5月,李娜与家人再次爆发冲突,离家出走。在朋友们的撮合下,吴作人李娜由巴思天见证结婚,他们先是把家安在了万德金德勒街49号三楼,中国留学生肖淑娴(音乐家,萧淑芳胞姐)、赵梅伯(音乐家)、童第周(生物学家)、吕霞光(画家)、李瑞年(画家)曾去祝贺。后来搬到了交通更为方便的帕热街某所房子的五楼,有了画室、客厅、卧室和自家独用的厨卫。 吴作人在那里创作了与李娜有直接关系的《蔷薇》、《窗前》和《李娜像》。这几张画,是吴作人留学时代的代表作。时隔八十多年后,我们依然能通过阅读画面,直接感受到画家对爱人炽热而真诚的爱。

亲爱的李娜生日快乐(吴作人,1934年)

《蔷薇》一画的左下角,吴作人用法文写下“祝我亲爱的李娜生日快乐”。时间签署为1934年3月22日。这应该是此画的创作日期,但极有可能这一天正是李娜的生日。李娜的生年与生日均不明,如以吴作人叙述,1939年李娜去世时年方28岁推断,她或生于1911年前后。1931年他们初遇时,吴作人23岁,李娜20岁。

作为吴作人李娜爱情的重要见证,《蔷薇》最近一次的出现,是在2017年。此画首次出现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最终以345万拍出。此时,距此画创作83年、距李娜去世78年、距吴作人去世20年。拍卖信息披露,此画原收藏者为黄显之,吴作人当年在中央大学的同事。

1935年春,吴作人接受徐悲鸿函邀,拟回国就任中央大学艺术科讲师,李娜回到家乡库尔特列辞别久病的母亲,跟随吴作人到了中国。他们住在南京傅厚岗8号,成为住在6号徐悲鸿最近的邻居,直至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1937年下半年,吴作人与李娜携带简单的行囊与画具,同吕斯百夫妇乘火车至芜湖,再转乘轮船抵重庆,不久后,在沙坪坝刘家院子安了家。

李娜不会中文,无法用汉语与人交流。1938年冬天,刘开渠程丽娜夫妇路过重庆,前去拜访。吴作人刘开渠两人聊得开心,李娜、程丽娜相对坐着,她笑笑,另一个她也笑笑,就只能枯坐。程丽娜还记得,那天吴李夫妇请客,有一锅汤、一只鸡。不过,那一只鸡鲜美,味道实在是好,给程丽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另有一说,吴作人将家安置在刘家院子,是因为附近有个钢铁厂,大约技术人员中也有外籍妻子,有为李娜方便交流的因素。

1938年,吴作人组织“中央大学战地写生团”去河南前线,前后长达四个多月。据吴作人家属透露,期间吴作人与李娜几乎每天都有通信。李娜的每一封信,都是和泪写成。她一边自责自己不应该影响丈夫热爱自己祖国的行动,却又一遍遍请求丈夫早日平安归来。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外国女人,身在战争时期的异国他乡,在孤独中等待着自己唯一的亲人,其心情之痛苦、之殷切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1939年11月27日,李娜在重庆诞下一子,因产后虚弱,胃痉挛复发于12月21日去世,刚出生的儿子亦在4天后夭折。 这是吴作人一生的至暗时刻!

李娜去世后,吴作人过于悲痛,左眼忽患眼疾,近乎失明。他再也不愿回刘家院子,在吕斯百夫妇安排下,住进了曾家岩明诚中学的一间教室中。半年后,这个临时居所在大轰炸中被完全炸毁。吴作人此时,可以说是人亡,家破。

1940年秋天,王临乙王合内、常书鸿、秦宣夫等从云南来到重庆,住在凤凰山顶的一座房屋中。当获悉吴作人无家可归,王临乙王合内即把他接到凤凰山半山腰一个废弃的碉堡中安身。那段时间,吴作人依然悲痛难抑,经常借酒消愁。当时的状态,后来被秦宣夫表现在一张凤凰山人物全景式的漫画中。

吴作人的“新居”不大,直径大约五、六米,两层。吴作人住在第二层,大约有八个窗口(瞭望孔或射击孔)。每个窗口都挂着小窗帘,窗口与窗口之间,挂着画。碉堡视野不错,可以远远望见闪亮的嘉陵江、磁器口以及重重叠叠的山峦,经常与徐丽丽(徐悲鸿女儿)去碉堡玩的常沙娜说:“各个角度都很美。”

碉堡的一层,是王合内养羊的地方。常沙娜回忆:“羊当然有臭味,王合内就天天扫,天天割草。她那时也挺会自己生活、找乐趣,养兔子、养羊、挤羊奶。”

未过多久,吴作人决定独自西行。无论对画家本人,或是中国美术史,吴作人此行,都有着重大意义。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李娜在世、儿子也在,吴作人的西行,实现的概率将会微乎其微。如此,吴作人的艺术风格当会以另一种面貌呈现。

在吴作人家属吴宁的回忆中,吴作人从来没有和他们讲过李娜的故事,吴宁是通过表姨萧曼(萧淑娴女儿)才第一次知晓这段往事。萧曼当时正在为吴作人写传记,据说当吴作人讲到自己与李娜这一段经历时,放声大哭。那时,吴作人已经70多岁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吴作人很少发脾气或有过于激动的情绪,他总是很克制。但说到李娜,他不能自已。

1946年2月,吴作人返回阔别多年的的上海,见到了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家人,劫后余生,重逢当然是喜不自胜的。但亦有最最难言不堪处,即是岁月无情,物是人非。“胜利后独空归,老母垂询情况,掩面不能对”的他,写下一首《卜算子》:

独破白云归,谁住白云后?欲诉前情不忍陈,泪湿青衫袖。 莫问游子心,游子心如归,只是春风不解愁,吹碧窗边柳。

这里的文字仍是克制的,但克制的文字背后,是“苍苍茫茫在何处”如大漠一般的悲凉。从萧曼版《吴作人》传中,甚至可以看到吴作人李娜夭折的儿子名字:“报发”。吴作人兄弟姐妹,俱以“之”字排辈,如四兄弟为吴之屏、吴之藩、吴之翰、吴之寿(即吴作人),而下一辈,则以“报”字派行。所以,吴作人的儿子吴报发,可能是孩子是诞生后,吴作人写信给上海家人时所起。

一九八零年代的某一天,学钢琴的外孙女在家弹奏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忽然听到背后有小声的抽泣,回头一看,吴作人泪流满面。他说,这首曲子,正是李娜葬礼上演奏过的曲子。 还是这个外孙女回忆:“外公重病,一日中午他突然哭醒,我跑过去,就听到他不断呼唤着‘李娜’的名字。”

据说,吴家后人至今未找到李娜在重庆的墓冢,也未找到她在比利时的家人。李娜留给世人的,惟有寥寥无几的黑白照片,以及吴作人蘸满了阳光色彩画出的那几张不朽的画。

吴作人 《窗前》(1934年)

2009年,在吴作人去世12年后,吴作人百年回顾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皇宫展出,吴作人1934年为李娜画的《窗前》,被放在展厅最突出的位置。 自1935年离开比利时,六十四年后,吴作人终于带着23岁的李娜“回家”了.......

(2019.5.31)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