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福绥境大楼:一座藏在胡同里的人民公社大楼

2019-07-05 01:25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阜成门内,靠近白塔寺,成片的胡同中间藏着一座八层大楼。这便是福绥境大楼。

作者:李博


还未走进大楼,就能够感受到它的不同寻常,除了古朴的外观,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栋楼的大。走进大厅,居民的自行车杂乱地停放在楼梯口处,不过抬头看,楼层高度明显比如今的楼房高出不少,楼梯与楼道也更加宽阔,即使楼道地面逐渐被灰泥覆盖,依然能让人感觉到这座楼最初的宏伟。不过,楼内的住户大多已经搬走,房屋大门和窗子也被砌上的砖头封死,越往里走,就越感昏暗,反倒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由于管理欠佳,原本楼中的三部电梯,目前也仅有一部可以运作。楼内的墙壁开始变得斑驳:白色墙灰逐渐剥落,富有历史感的口号再一次显露出来;一些城市探险者来到这里,又给这里增加了新的涂鸦。从楼梯间尚未封死的窗子向外望去,周边的胡同街巷一览无余,而北边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档住宅楼,仿佛是一面不透风的墙,遮挡住了城市的天际线。

虽然楼内的环境并不理想,但这里仍然是不少人难以割舍的家。二层的住户敞着家门,屋里的电视播放着新闻节目;四楼楼梯口是一位老奶奶的房子,早上刚洗好的衣服就晾在楼道里;六楼的大嫂撞好了屋门,牵着孩子的手准备送孩子去辅导班;在七楼,一位住户在自家门前摆好了水碗,另一个碗里的猫粮总是满满的……到了下午3点,送奶工穿过漆黑的楼道,轻声把两瓶冷藏的鲜牛奶放到了奶箱中;邮递员带着今天的这份晚报走进大楼,塞在了住户门缝里。而在大楼门外,右手边一处不大的花园里,一位大爷正在树荫下看着报纸,不一会儿又昏昏睡去。

福绥境大楼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建立起的三座公社大楼之一。按照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构想,大楼的住户家里没有厨房,楼里设置能容纳500人的大食堂,一到饭点儿,全楼的人都到食堂去吃饭,吃完了抹嘴就走,连碗都不用刷。在规划的草图中,这座公社大楼不仅设置了公共食堂,还有托儿所、理发室、小卖部、保健室、开水间、公共厨房和厕所,以及男女更衣间和洗浴间等。大楼内无处不在的公共设施,给最初住在这里的居民绘制了一幅颇具理想主义的集体生活画卷。

除了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福绥境大楼的各项硬件设施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这里是北京最早的有电梯的居民楼,居民上下楼不用腿儿着。每家每户还配置了拥有澡盆的洗漱间,以及储藏间和壁橱。对于那个时代刚刚搬出胡同里的人来说,福绥境大楼的硬件水平堪称“豪宅”。

不过,当时设计者绘制的蓝图并未完整地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脱离实际的“理想国”被现实慢慢抹去。大食堂散伙了,居民就在楼道里搭起了自家的小厨房;楼房的管理逐渐松懈,液化气罐、火炉子等各种杂物常常堆满了公共空间。1993年,福绥境大楼被列入重大火灾隐患大楼。

2005年,福绥境大楼正式启动排险搬迁工程。随着腾退工作的推进,原先居住在这的300多户居民逐渐搬迁到海淀等地。到如今,楼里只剩下最后20多户居民尚未搬离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