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同兴和旧址:中西合璧极具民国风格,铁质窗板曾是新潮设计

2019-07-05 01:5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打小在崇文区长大的我,自认为对金鱼池地区非常熟悉,略微有点名气的地方都知道。直到上周北京市第一批429处历史建筑名单公布,我才发现原来还有一座深藏居民区的百年老楼自己从未探访过,它就是京城知名木作老字号“同兴和”旧址。

作者:张品秋


上周末,我来到金鱼池中区,在一位老大爷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座坐南朝北的灰砖独栋二层小楼。乍看上去,小楼显得比较破败。尤其跟旁边的高档酒店一对比,那锈迹斑斑的铁窗、坍圮的屋顶和饱经风霜的墙体,让整座建筑显得分外沧桑。但是,从建筑的出檐、屋顶、铁窗、墙体上,还能看出极具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且不论是建筑工艺,还是施工质量,都是很讲究的。小楼左右两侧均有三道人字形的山墙,如波状相连,这是中西建筑风格融会的最为巧妙的地方,象征中国传统的人字形山墙上,几何结构的砖墙纹路纵横,美感迭生。小楼西边山墙上,“同兴和木器店”几个大字清晰可辨。小楼北边正门上,剥落后的门额上也显露出“同兴和、古玩”等字样。

在外观上,这座小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铁制品在建筑中的应用。山墙下安有多处上下通联的铁质排水设施。从残留的部分方形管道可以看出,当初这些管道搭设得相当规整、科学,和山墙上几何形的装饰纹路平行交错,在管道连接处还有铁艺的装饰造型。而整体建筑中的点睛之处,是那已不多见的铁板窗。小楼四面墙的窗户均有铁质的窗板,可以左右推开,折叠起来,这在当时的建筑中是很新潮的设计,历经百年仍能保存下来更属不易。

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奶奶告诉我,这座楼以前是北京制帽厂的职工宿舍,住了五六户居民,他们前年才被安置到弘善家园。小楼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房管局已经着手准备修缮了,所以现在不能进入楼内参观。原来可以从南门进入建筑的内部,楼的中间是一个贯通的厅堂,东边有一架宽敞的木质回旋楼梯盘旋至二楼,上下各房间的整体格局好像展示商品的铺面。从一层的破窗户望进去,可以看到屋内散落的桌椅板凳,上面布满厚厚的灰尘。

这座小楼的建造者、老字号同兴和,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店铺?查阅资料我发现,同兴和木器店开业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其前身为一家制作硬木马鞍的店铺,后扩张为专门生产、收购、修售硬木家具,大量收购流落民间的名贵木材及宫廷家具,雇佣了众多原清宫造办处的能工巧匠,按宫廷制作技术仿制宫廷家具,并收购家具旧件维修出售,同时承接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家具的修理业务。以其“选料精细、技术精湛、做工考究”等特色,在这一行业内做响了自己的招牌,成为当时木器行业老字号的龙头老大。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的直隶军阀吴佩孚在京津两地的宅第所用家具摆设均由同兴和供给和布置,同兴和出品的家具逐渐成为当时众多商贾望族青睐的对象。这座“同兴和”的旧址就是在那个时期建造的。

新中国成立后,35家木器作坊和店铺实行公私合营,同兴和的名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为了恢复老字号“同兴和”品牌,传承明清宫廷家具制作技艺,2008年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重组成立,继续延续它当年的辉煌,而这座二层小楼则成了它早年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来源:北京晚报 张品秋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