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老北京旧时夏天酷暑难耐离不开扇子,鹅毛扇背后也有不少讲究

2019-07-26 07:0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

作者 何大齐 文并图


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凉快些只能靠手摇扇子。人们常说,扇子手摇扇出来的是“和风”,特别适宜老小病弱之体,不容易伤风感冒。当年,不知有多少襁褓婴儿都是在母亲手扇出的徐徐和风中甜甜入梦的。所以那时家家、人人离不开扇子,羽毛乃轻巧之物,用其做的扇子自然备受人们欢迎。

扇子在我国有三千年历史了,从字面上看,它是由户(单扇门)和“羽”(翅膀)组成的,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毛扇出现最早,而且是有门户的人家才有权拥有。据载古代皇帝出行时,身后用长柄羽扇作为仪仗,以显示王者的高贵权威;诸葛亮手中摇动的羽毛扇,则被誉为智慧才干的象征;而此扇到老百姓手中,那就是离不开的“纳凉佳品”。

羽毛扇虽价格低廉,却加工精致,选料严格。羽毛可用野禽,如雁、鹰、鹤、鹭鷥、天鹅的翅尾,但不易得,所以家禽毛就成了主要来源,既方便又便宜。例如家养的白鹅、灰鹅都是上好的材料。一把羽毛扇看似不起眼,制作时却有十几道工序:选毛、出片、洗、理、缝、接,然后装柄、整形、装绒、绘画等,繁杂的过程,每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

老北京有专卖扇子的商铺,名为扇庄。但主要以卖纸扇为主,大都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一带,有很多历经百年的老字号,门前是挂一个大扇子做幌子。而老百姓需求大的“家常用品”羽毛扇,大都是走街串巷的游商。做一个用竹筒组装的货架,在前后吊挂着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羽毛扇,边走边吆喝“卖鹅毛扇来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都有电扇空调,出门在外公交车、地铁、饭店、商场也都是空调笼罩。生活舒适了,可得空调病的也多了。四合院渐渐消失了,坐老槐树下手摇羽毛扇、大蒲扇乘凉的景象也消失了。用扇子的越来越少了,看来扇子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该进入博物馆了。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