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牛郎”重回教材不宜再“偷衣” 这种打诨凑趣可能已经违法了

2019-08-09 14:33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七夕节,有网友发现,早些年被剔除出教材的牛郎偷走织女衣服、并借此搭讪织女的情节,又回到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本里。在今天看来,牛郎对织女的打诨凑趣,可能已经违法了;而被偷了衣服的织女,不仅没有责备牛郎,甚至因此嫁给了他,更是匪夷所思。是否要把这样的情节原封不动地搬到课本里,确实需要重新考量。

其实,偷衣贼牛郎的版本流传得并不久。“不道德”的牛郎,最早见于民国时期的京剧《天河配》,当时是为了增加戏剧性,才改编了传统传说。由于戏剧版本传播得更为广泛,所以,上世纪50年代,这个版本被直接写进语文教科书。直到2001年,因为情节被质疑而被剔除出教材。谁承想,告别不久,它居然又回来了。

这样的故事,在坊间流传也无伤大雅。若把它们作为“经典文化”写进教材,就少不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把民间传说写进教材,是看中了传说教化育人的作用,需要的是传说中的闪光点。而现在的教材里,没有对情节进行价值辨析;还因为它披着“经典传统文化”的外衣,也没有对其进行修改,就默认正确,直接印上去。

有不少传统文化都在时间的流转中,被风蚀了原貌,所以,继承传统文化,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适当的修补,随着时代做一些更替,很有必要。就像志怪小说《封神演义》,原著的价值观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堪入目。可小说经过了几代人的修修补补,去粗取精,便创造出了家喻户晓的封神英雄。

对待传统文化,应有辨证的态度和辨析的能力。懂得取舍,分辨真伪,守住精华,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传承经典。

 

来源:北京晚报 李尔静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