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当年的苦孩子变成老翁,靠助学金成长的画家如今回馈社会

2019-08-11 16:08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光阴如梭,转眼即将喜迎新中国70华诞!我从当年的一个苦孩子,变成八十有三的老翁;从一个失学儿童,靠助学金完成中学、高中、大学教育,成长为记者、作家、画家。我努力学习工作,回报国家和人民的哺育。

回顾一生,在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中,我最珍惜的还是家乡父老对我的认可——“人民的儿子”这一崇高称谓。

1949年,人民子弟兵解放了我生活的小县城——浙江金华东阳吴宁镇。这年,我小学毕业正考中学。考试成绩很好,发榜时名列前茅,可家里没钱供我继续读书了。看着我的成绩单,父亲难过地对我说:“跟我学做秤吧!”就这样,我跟着父亲刨秤杆、磨秤杆、钻秤花、搓麻绳……我要把父亲的手艺一点一点学到手。

一天,中学的老师登门走访,对我说:“去上学吧,家里只管吃饭,别的都不用管。学校有助学金……”我父亲疑虑地说:“家里不用交学费?那,就去上学吧!”后来才弄明白,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学校设立助学金,帮助解决平民百姓孩子上学的困难。

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都是靠助学金生活的。

在上海读大学时,学杂费免交,吃饭有保障,每月还有三五元钱的补助费。那时,我常身穿一件土布长衫,脚蹬一双千层底布鞋。我这个来自山村的农家娃,不跟同学比穿着比吃喝,而是比读书比学问。出门,我少坐车,尽走路。上中学时,星期日回乡村老家看望奶奶,九十华里,一天一来回,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上海的书店多,尤其福州路旧书店的书便宜,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尽管书价便宜,但我爱书如命,见了好书就想买,每月那几块钱很快就花光了。囊中如洗,胸前却抱着一堆沉甸甸的书,穿街过巷,喜滋滋、急匆匆地走路回学校。我的枕下都是书。几元钱的补助金,换成了书,变成了知识滋养了我。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当记者,做作家,爬格子,玩丹青,一路风生水起。

饮水思源,新中国设立的助学金,解决了平民百姓上学的困难,亦使我这个山村孩子有了人生成功的起步。如今我已八十三岁了。我说过,六十岁退休前,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我像一头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耕耘;六十岁之后,退休了,做所有的事,都是自己喜欢的。

回头看,值得庆幸的是,我所做的事,都是阳光的,有益于社会的。

工作后,我有钱买书,朋友送的书也多。书房里,各种图书堆积如山。我已先后将八千余册书籍送给了家乡图书馆。家乡还创建了“鲁光艺术馆”,陈列我捐赠的绘画作品、文集和手稿。家乡的群众称我是“人民的儿子”。虽然,其他头衔“帽子”很多,但我都不稀罕。我只钟情“人民的儿子”这个称呼。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