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艺绽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40年后这部纪录片得到了续写

2019-08-17 17:05 编辑:TF011 来源:艺绽

最近,一部名为《从中国到中国》的纪录片在网络上受到了关注。这部纪录片集合了七八十年代四部以中国为观察对象的纪录片,探讨以外国人视角看中国的今昔对比。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还没有全面开放之时,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位纪录片大师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四部轰动世界的纪录影像——《中国》(意大利)、《愚公移山》(法国)、《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美国)、《上海新风》(日本)。

这些影像让世界第一次大范围了解中国,也为中国人回顾历史留下了宝贵财富。四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耗时一年,记录了同样是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四位国际友人探索中国历程,在新旧画面切换之间,折射出岁月的力量,时代的变迁。

让艺绽君印象最深刻的第四集《中国有知音》,在40年后(2019年)续写了《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的传奇故事。

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艾萨特·斯特恩访华给中国的音乐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意义非凡的音乐之旅被拍摄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记录了当时斯特恩指导中国学生、与中国音乐家亲密交流的影像,并斩获了198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40年后,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延续着斯特恩家族的足迹,跟随着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大卫·斯特恩的脚步,再一次踏上中国之旅。

1979年,大卫·斯特恩随父亲一同前往中国。

2018年,大卫·斯特恩与中国爱乐乐团排练。

彼时,以艾萨克·斯特恩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正在上海进行,影片以小提琴比赛的进程为线索,串联起今昔对比的文化交流故事。

大卫·斯特恩探访了《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被斯特恩指导过的琴童们,先找到了著名大提琴家王健,他们一同来到了40年前王健为艾萨克·斯特恩演奏的音乐厅,那个简陋的空间,如今已经是环境优雅的贺绿汀音乐厅了。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这部影片几乎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王健说。1979年,10岁的王健为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访问的斯特恩时表演大提琴,这段演奏被记录到《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影片中。

1979年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的王健

2019年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中的王健

后来,美籍华人林寿荣先生在看过这部影片后写信给王健,希望资助他来美国深造。就这样,1986年,王健跳过高中直接进入耶鲁大学学习音乐,在这里还和斯特恩的儿子成为了挚友,直到今天,王健使用的大提琴还是来自林先生的收藏。

在斯特恩的帮助下,王健17岁就进入了斯特恩的经纪人公司。他忍不住问斯特恩先生,“您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帮助年轻人成长?”斯特恩说自己是情不自禁地帮助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的艺术是多么的珍贵,希望有能力的人能把这个火苗传承下去。”

如今王健50岁了,他弹琴的神态还似那个10岁的小男孩,但他已经是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著名顶级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

镜头对准小提琴赛,与大卫·斯特恩一起作为比赛评委会联合主席的徐惟聆,正在宣布四分之一决赛的结果。他们尽全力不让这场比赛像比赛,而更像是一场音乐上的交流。他们专程为落选选手开设咨询会,让参赛选手了解评委们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徐惟聆19岁的时候与艾萨克·斯特恩有了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出现在《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影像中。

受到了斯特恩的影响,徐惟聆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海外留学的学生,很多和她一样的海外游子都成为了中国当代音乐的中流砥柱。

“那时候在美国很流行看孩子,通过兼职来赚学费,最后竟然还有一些结余。” 讲到这里徐惟聆笑了出来。

徐惟聆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到,“我记得特清楚,那时好象有一个人问他,你拉琴的时候是想着上弓先开始还是下弓先开始,他马上风趣地说,我问你,你是用左鼻孔呼吸还是先用右鼻孔呼吸。”

这是一个比喻,斯特恩想表达音乐就是很自然的。如果想刻意安排,当然也需要思考哪个音更重要,把乐曲处理的更动人、更感人,但是音乐本身就是很自然,就像国际性的语言一样,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用音乐去交流,音乐是心里的一种感受。

2000年,在外漂泊了20年的徐惟聆回到中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到今天。有趣的是,徐惟聆在指导学生时候的样子,像极了当年的斯特恩指导中国学生的样子。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斯特恩正在指导何红英

著名指挥家余隆在《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影片中虽没什么戏份,却对保留这部影片的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非上台表演的琴童,1979年,余隆是挤进斯特恩的小提琴大师课的。

“斯特恩对音乐教育不同观点的阐述,让我很想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余隆说。

80年代赴德国学习,90年代学成归国,余隆不仅成为了中国音乐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还仿照欧洲的模式,创立了第一个中国的新年音乐会和国际音乐节。

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时任艺术总监的余隆将大家召集在一起。

艾萨克·斯特恩重返中国,与当时已经82岁、坐着轮椅来到音乐会现场的指挥家李德伦再度合作,大艺术家之间心灵沟通的无我境界,把整个莫扎特的音乐情感诠释得淋淳尽致,而两年后两位大师相继逝世,让这场音乐会成为了一次震撼历史的世纪绝唱。

除了采访这些40年前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有着紧密联系的人,大卫·斯特恩也以自己的视角,像父亲一样去了解中国的文化。

他来到山西尧庙,聆听24节气与耕种的关系,体会中国书法形态各异的笔体下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他走近霍州的群众广场,被群众锣鼓的力量所震撼,他认为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大家用敲鼓表达内心的情感,群鼓齐鸣的震撼表现着一种社会团结的文化;

他也专程来到了内蒙古锡林浩特,与齐·宝力高交流音乐理念,犹太音乐与内蒙古音乐的合作,让两位音乐家惺惺相惜。

齐·宝力高结合小提琴的弹奏技巧,改变马头琴的演奏方式,创建了适合公共演出的表演方式,成立了马头琴表演乐团,并建立了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

“如何让年轻人像你一样相信音乐?”大卫·斯特恩认真迫切地问齐·宝力高。“所以我建立了这所学校。”二人相视一笑。正如艾萨克·斯特恩40年前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留下什么,就是我对音乐和年轻人的信念和信任。”

纪录片的结尾,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赢来了决赛,捷克的一名选手获得了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而摘得桂冠的是一个华裔女孩。世界文化的交流都融汇在一段段美妙的旋律中,音乐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来源:艺绽 作者、编辑:阿雯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