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探寻北京市戏曲学校前身:梅兰芳任董事,学员曾被毛主席接见

2019-08-18 09:39 编辑:TF018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市戏曲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2月11日成立的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由前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先生和梨园公会领导成员主办,目的是解决梨园子弟学习京剧的地方,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校址选在陶然亭以西,原宣武区自新路梨园义地和“松柏庵”破庙。

作者:吴宗麟


1959年8月,著名艺术家与戏校第一届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左起,侯宝林、姜妙香、马连良、梅兰芳、萧长华、郝寿臣、尚小云、荀慧生、徐兰沅。第三排左起,刘连荣、姚玉芙(第四人)、刘砚亭、马富禄、裘盛戎、尚富霞、洪维才、张君秋。

    成立

梨园公会为艺培戏校成立了以梅兰芳为首的董事会,并推选郝寿臣先生为校长,沈玉斌先生为主任。为艺培戏校,沈玉斌主动忍痛卖掉私宅房产、首饰和裘皮大衣等贵重物品筹资,但远远不能解决支出所需。戏校请来的老师都义务教戏,不仅不要工资,连喝茶的茶叶也是自带。戏校也没有校舍,学生都是走读,每天到“松柏庵”练功学戏吊嗓。戏校管午饭,馒头、窝头、白菜、萝卜,吃得很简单。

以梅兰芳、萧长华为首的艺术家们,对戏校的处境十分关心。以梨园公会的名义汇集在京艺术家举行了多场筹款义演,才使戏校得以维持。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彭真曾由老舍先生陪同亲自前往视察,不久,学校接到市政府批示:每月补助戏校经费2000元;另拨万元修建校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1953年2月9日,梅兰芳主持了“艺培”戏校最后一次董事会,总结了戏校一年来的工作之后宣布:由于经费和师资的困难,经市政府批准,学校由政府接办。“艺培戏校”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名家、大家,如校长郝寿臣、沈玉斌、王少楼、赵绮霞、侯喜瑞、孙毓堃、苏连汉、孙甫亭、诸连顺、陈少武、华世香、孟庆会、罗文奎、沈玉秋、李金鸿、王福山、孟小茹、赵德勋、郭静安、王德禄、王恩垣、石月明、王仲元、刘佩永、张喜洪、邢德月等。在他们精心无私口传心授,亲身示范手把手严格教导下,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后起之秀。

    学习

戏校学期八年,八年里,学生们要基本掌握京剧程式表演技能,排演了近百个传统及现代剧目,以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马永安、孙毓敏、燕守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既有艺术才能又有文化素养的京剧艺术新人脱颖而出。

1959年1月,戏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前,赴烟台、济南等地巡回演出,轰动了山东各地。这些学生毕业后,少部分留了校,绝大多数分配去了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京剧团、北方昆曲剧院,且日后都成为了这些剧团的骨干。

1960年5月,北京举办红五月青年演员“新创作、新改编、新排演”的三新剧目会演,戏校又把全体毕业生调回学校,进行参演剧目(全本)《穆桂英》的排演,当时号称十个穆桂英和多个杨宗保、杨延昭,就是分段由多名演员担角扮演的。此剧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数场,场场满座,轰动京城。彭真同志几次观看,给予很高评价。

后继又组织排演了田汉编剧的《白蛇传》,无论在唱腔表演上还是在音乐武打设计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尤其“水漫金山寺”和“火烧雷峰塔”两场武打戏中,有很多当时京剧舞台鲜见的创作和设计。该剧也是在天桥剧场演出数场,场场爆满。彭真同志也是几次观看,演出结束后,还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员,祝贺演出成功,并指示大家“再排排《杨排风》吧”。

    实践

为实施《杨排风》的排演,为把青年京剧演员更好地搭配组织起来,彭真同志和周恩来总理商议决定成立“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后改名“北京实验京剧团”。该团就是以戏校第一届毕业生为主组建的,建团方针是进行戏曲改革实践。

要排《杨排风》,首先是剧本创作问题。经讨论决定以传统戏“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三打为基础,由佟志贤、杨毓民、苏俗等剧作者改写成新编历史剧,由原中国京剧院阿甲、樊放担任导演。杨排风由李玉芙担任,佘太君由王晓临担任。张学津饰杨延昭、李崇善饰寇准、马永安饰王钦若、贾世明饰焦赞、孟俊泉饰孟良、林懋荣饰宋王、李雅兰饰柴郡主、叶红珠饰小喜鹊、马增寿饰老马夫、黄德华饰杨洪、张学敏饰杨宗保、刘景奎饰谢廷芳、孙振才饰韩昌……

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演职员们生活非常艰苦。20岁左右的青年演员们,还在长身体,要适应强体练功的体质需要,缺乏各种营养,是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尤其担任杨排风角色的李玉芙,是个大青衣,既要文更要武,她每天练功练得很苦很累,又因缺乏营养患了胃病。为让她练好武戏,保证体质需要,彭真市长特批李玉芙每天一瓶牛奶。

虽然生活困难,但没有人叫苦,演员们仍然刻苦练功、排演,服装、舞美、唱腔等设计工作也精益求精地进行着。

只用了几个月时间,“杨排风”就排成了,剧中,除了“三打”之外,还安排了烧火丫头杨排风带领众丫鬟习武练兵、习读兵法,表现出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独特性格;也表现出了老一辈人培养扶植年轻一代成长,长江后浪催前浪的现实意义。

根据剧情内容,剧名先是《凌雪新枝》,最后彩排时,原中国京剧院院长、剧作家马少波同志在人民剧场和演员们谈观戏所感时,又毅然改剧名为《雏凤凌空》。

该剧在全国各地演出数百场,场场受到热烈欢迎。因实验京剧团当年归属中国京剧院领导,与当时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的《杨门女将》并称“姊妹花”,甚至有过拍成电影的打算。

此戏还被当作招待外宾和国家元首的重点剧目。有一次为外国总统演出后,第二天《人民日报》还刊出了周恩来总理、外国总统与全体演员合影的大照片。

    成长

实验京剧团建团二三年时,曾几次赴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剧团对演员要求非常严格,无论主演还是配角、次角,连龙套、宫女等角色,从化妆、服装到表演,都要一丝不苟演好每一场。所以,不仅年轻靓俊的新演员,就连龙套、水族等群众角色的出场,也能获得全场数次鼓掌喝彩。

实验京剧团成为首都京剧艺术舞台上的又一支劲旅,名副其实。

虽然毕业生都成为了各院团的演员,且多数都担任了主演,但是“艺无止境”,这些青年戏曲演员想要得到更多的艺术深造、流程继承,于是各院团根据青年演员各自的行当举办拜师活动,聘请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麒麟童、李万春、裘盛戎、李多奎、李金泉、姜妙香、萧长华、叶盛章、马富禄等京剧艺术家为师,使青年演员们得到艺术家毫无保留的艺术亲传、真传,为继承传承传统京剧流派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8个省市29个京剧院团参加。北京实验京剧团根据彭真同志“唱北京、演北京”的指示精神,经刘厚明原著话剧《箭杆河边》初稿,由李岳南、张觉非改编成同名现代京剧,北京人艺夏淳、王世续担任导演,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马永安、马增寿、刘淑贞、李新春、李宇秀等担任主演,投入排练。

彭真同志十分关心《箭杆河边》,一次出访回来,很晚了,却不顾疲乏直接从机场赶到中山公园音乐堂,来看由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梦庚给演员进行表演细加工的排练。彭真同志尤其对剧中一段“劝来(赖)子”反二黄唱段十分称赞,认为设计得非常好。该剧演出后,受到文艺界及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肯定。各类报刊以“唱得抒情,听来悦耳”等为题评赞这个戏。其中“劝来(赖)子”唱段,几乎每天在广播里播放,很快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无论在车站、茶馆、公园、会所、大街小巷及各种闲暇场地,不时都有人吟唱“劝来(赖)子”,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为出访缅甸,实验京剧团又排演了由李少春导演的现代京剧《战洪图》,这也是我国首次以现代戏出访演出。后来又赴土耳其、希腊、突尼斯、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演出,在国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7月17日,毛主席、周总理、彭真、陈毅、贺龙等领导同志接见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全体人员,当毛主席步入会场,看到毛主席身穿的白色衬衫内后肩部有块补丁,在场的人都很敬仰敬佩。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但毛主席仍然那样艰苦朴素,全场人员都为之非常感动,对大家的鼓舞很大。

那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得成功,为以后创作排演现代戏取得很多很好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满满的,是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艺术家对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一代京剧艺术工作者的鼓励和期盼——使新生的京剧演员个个都能成为京剧艺术的骨干,让京剧艺术这块瑰宝更加发扬光大。

从入戏校学戏到今天,我们这批人,从艺已经70年,个个都是80岁左右了。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仍活跃在院团、戏校、大中小学、少年宫、京剧爱好者团队及其他传承京剧艺术的群体中,愿把自己所继承的京剧及流派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原标题: 我们是戏校首届毕业生)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