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西藏十三位画家会聚北京,用布面重彩向祖国献礼

2019-09-01 15:53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来自西藏的十三位画家携带用哈达系裹着的新作,会聚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雪域祥云——西藏布面重彩画展”,以此向首都人民汇报,向伟大祖国献礼。

作者:韩书力


西藏和平解放的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引下,西藏几代美术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感悟时代律动,将创作主题始终聚焦于人民。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作出许多与时代同行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类型的优秀作品,不仅确立了海内外普遍认可的西藏美术样式,更完成了西藏美术从“神本”向“人本”的历史性跨越。

布面重彩这一绘画形式的产生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以安多强巴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唐卡画师因受到社会发展的感召与鼓舞,拿起往昔专画佛地天国的画笔,在平整画布上开始了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描绘与表现,这一时期产生了如安多强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现藏于民族文化宫)等代表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的许多美术家纷纷奔赴雪域高原进行采风、写生和创作,由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乃至传世之作,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油画),王克庆、曹春生、张德华、赵瑞英等人的《农奴愤》(泥塑群雕),于月川的《翻身奴隶的儿女》(中国画),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而西藏本地的不少中青年美术家也走出山门,到祖国内地及海外进修学习。这种“云来云去”的互动与交流,对西藏艺术的全方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脱胎于西藏传统绘画,又有机地吸收、借鉴汉地工笔重彩画及西洋绘画元素进而逐渐形成的西藏布面重彩,本身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艺术互相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对表现主题挖掘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对传统绘画的审美特征和材质手法的借鉴运用,抑或是对外来文化的取舍,这次在北京集中展示的五十五件布面重彩作品,颇具实践性与代表性。这是画家对时代进程中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真情留痕,更是西藏各族美术家全身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答卷。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