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心灵的古诗课 《诗人十四个》用古典文学点亮现代人的生命
这是一系列源于疗愈心灵的诗歌课。两年前的一门春天,一群爱好心理学的朋友建议古典文学博士、江南大学的副教授黄晓丹开一门诗歌课。于是就有了一门融合文学史、诗歌鉴赏、艺术欣赏和心理治疗的课程。那一个春天的山水云雨如今都记在纸上,重写为文学鉴赏书《诗人十四个》。黄晓丹说,《论语》中有一句话“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自己的书命名为《诗人十四个》,就是有一种要和古人一起去春游的感觉。
作者 李峥嵘
新华社图
《诗人十四个》把14个诗人分成7组,两两对应,挖掘古代心灵与现代人的生命共情,从时光的流动,激发灵魂的幽思。
黄晓丹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博士生,毕业之后一直在江南大学教古代文学。在江南读古诗,那种美好的景象、自然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领会到。而黄晓丹的文学修养和天性的敏锐,让她能够把完全的生命力与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紧密地联系起来。
比如黄晓丹讲王维的诗歌,谈到容易被忽视的、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的欢喜。她会结合自己的生命体悟谈古诗。黄晓丹在去学校的路上经过一片宽阔的水面,目睹蒹葭苍苍,乌云酝酿着一场春雷。她马上联想到云气和雨水的转化,也联想到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认为这里面蕴含着一种自然转化的可能,一潭死水升腾转化,为云为雨,变为江河湖海。并延伸到荣格的炼金术心理学,从对立的事物中产生新的意向,整合光明与黑暗。因此她所看到的王维,是有心灵自由的可能,《辋川集》包含生与灭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美和丑的转化。
黄晓丹的老师叶嘉莹先生更爱李商隐,认为王维缺少真挚的感情的力量。在《诗人十四个》中,黄晓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她把王维和李商隐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两人象征了人生中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在我们生命的不同时刻,有些瞬间像王维,有些瞬间更像李商隐。“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他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是就此终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
在《诗人十四个》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黄晓丹不仅带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把不同的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将自己沉浸到文字中,打开所有的感官。比如说将陶渊明的诗歌、梵高的杏花及江南的春天联系在一起。她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南方考叶先生的博士,在铁轨缝隙间看到一丛嫩草,唤起心“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的感觉。《诗人十四个》谈的是14个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春天,而这种春天不只是文字中的,不只是实体上的,也是属于古典的情感想象的载体,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心灵的春天。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代人有自己的人生和心灵的困境,所谓现代的科学的解决方法是找心理咨询师,黄晓丹认为文学阅读也有同样的心理治疗作用。“诗人用作品呈现自身的困境和绝望,同时也将他们抵御绝望的能力灌注在诗歌中。当我们在文学中穿行,体验这些非常尖锐的痛苦时,又无时无刻不被富有人情味的智者所牵引、所陪伴,等我们走出诗歌,过往生命中的伤痛好像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疗愈。”
我在阅读《诗人十四个》这本书的时候,黄晓丹用生命微妙的瞬间去印照古典文学中的幽微时刻,我过往的阅读经验也由此被照亮、生命体验被触动。品味着这些精美的汉语,总有一句古典诗歌,在无尽的时空隧道等着我们,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感到被理解,让我们的人生感到不孤独,让我们渺小的个体历经飘转却永远保持春天的色彩。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社
(原标题:疗愈心灵的古诗课)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