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地理

京密引水渠史话:郭守敬奠定今日南水北调

2014-10-11 17:21 编辑:TF000 来源:网络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所在,但水势泛滥或水源分布不均又是城市的灾难之一。因而兴建水利,取水之利,是古往今来,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大计。今年,南水北调中线段即将完工。年内,作为京城最主要的供水渠道--京密引水渠将迎接奔越千里而来的长江水。恰好京密引水渠的下游(即昆玉河)与地铁10号线并行交织。于是趁着这机会,在长春桥站下车,来到昆玉河上,见证这段水的历史和凝结其中的人的智慧。

 

3
北京本是多水之地。远古时期,京城曾是一片汪洋。而今天北京的诸多地名也都与水有关。如沙滩、玉泉营、骑河楼、船板胡同等等。随着地铁10号线一路行走,从马草河、莲花池,到玉渊潭、南长河,总能瞧见水的影子。

事实上,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河的故事。河水孕育着城市的生命,河水也塑造者城市的形态和气质。比如塞纳河之于巴黎,多瑙河之于维也纳,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而北京的母亲河,当属永定河。可永定河并不安定。历史上它曾多次改道,是有名的“无定河”。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永定河几十年改道一次,迁徙无常,枯水期见不到水,汛期有泛滥成灾。由此也催生了人们兴建的水利工程。汉朝末期,就有人在石景山北麓开凿了“车厢渠”,修筑“戾陵堰”,这是已知的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

 

1

长春桥地铁站边的昆玉河就是水利工程--京密引水渠的一部分。而横跨河上的长春桥则见证了这条水渠的诞生。

往长春桥地铁站D1口出,跨过一条单行道,三两步蹦上路旁的陡高陡高的台阶,便来到宽阔的长春桥上了。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当时人们为了方便渡河在此架起了一座木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附近的蓝靛厂成为外火器营(彼时还有内火器营设在城内)的营地,桥被重建为石桥。因两岸绿柳成荫,春意盎然,故取名“长春桥”。1966年,在京密引水渠二期工程建设中,改石桥为钢筋水泥结构。而到了2005年,为适应立体交通发展,长春桥成了立交桥。

站在长春桥上,视野极好,放眼望去,两岸的绿柳葱郁如初,而桥下的一渠清水,已经由供皇家游玩的御河,变成了造福市民的水利工程。如今,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市最主要的供水渠道。“北京市民日常饮用的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通过京密引水渠输送”的。

京密引水渠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修筑水渠的“主力军”并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而是郊区农民、解放军官兵、中央及北京市机关职工和北京各大院校的学生。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的下游。这长春桥下的水自密云水库汨汨流出。白河主坝将潮白河水拦蓄,形成密云水库。渠水从白河主坝流出,向西南,过怀柔水库后,流经温榆河各支流,之后从昆明湖汇出,经昆玉河流向玉渊潭,最终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构成一条串联北京市密云县、怀柔区、顺义区、昌平区和海淀区等5个区县的供水大动脉。

 

2

 

如果不是经人提醒,很难想象,这条引水渠可以溯源到元朝。今天的京密引水渠的奠基之人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

元大都位于现在北京城的西北方向。京杭大运河入京后汇入通惠河,距离元大都尚有段路程。为解决元大都的漕运问题,把粮食直接运入都城,忽必烈命郭守敬为治水官。据《新元史·河渠志》记载,公元1291年,郭守敬年满50岁时,制定“引水济漕”方案,引白浮泉(今龙泉)水,先向西走,而后南折,汇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由此接通积水潭,往东与通惠河相汇。而京密引水渠的下游,从白浮经阳坊、温泉到昆明湖一段的渠道(约35公里),其流向与几百年前郭守敬领导开挖的白浮引水走向基本吻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原有的供水工程已难以负荷日益激增的生产生活用水。加之永定河水日益干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筑了永定河引水渠。而随着北京水系的变迁,除了散落的湖泊、海子,北京境内大大小小200多条河流大致归属于五大水系,即西南部的拒马河水系,西部和中南部的永定河-大清河水系,中部和东南部的温榆河一北运河水系,东北部和东部的潮白河水系,东部的洵河一蓟运河水系。从河流分布上,大多数河流都绕城而过,且彼此间互不连通,从而导致旱涝频发,水利工程变得尤为重要。京密引水渠则将除东部洵河一蓟运河水系外的其余四大水系连通,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今年,北京已经做好了迎接长江水的准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起,越过黄淮平原,串起黄河,一路向北,直抵北京。这将是多么壮阔的图景!此时我站在昆玉河边,想象着南方的清水奔跃而来。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将滋养一个更为茁壮的北京。

来源:北京日报/肖涌刚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