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北京有社区推出自带智能点餐的老年餐厅,巧设中转站确保热饭菜

2019-10-21 13:42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一日三餐是大多数老人面对的第一难题。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养老力量在这些问题上都已展开有益的探索,全市不少街道、社区都开设了老年餐桌,为社区老年人配餐送餐。但解决老人“吃饭难”不能“一招鲜”,如何根据需求、把餐桌开到老人心里去,是进一步考验大家的新问题。日前,有社区机构推出自带智能点餐的老年餐厅,这是否可以成为破解难题的新出路?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老人在智能系统上点餐

    收集信息制订老龄餐谱

    智能点餐老人健康无忧

中午11点,顺义区石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老年餐厅里,家住石园北区的七旬老人王仙乐进门走到餐厅入口处,在刚刚投入使用的“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操作终端”,拿出一张录有个人信息的卡片,放到操作终端上。几秒钟后,餐厅里上百种小炒、炖菜、凉菜中,适合王大爷的菜品根据卡中的身体健康情况显示出来了。

王大爷血糖高,含糖量高的食物不能吃。在操作终端的大屏幕上,大枣蒸山药、宫保素三丁等这类甜口儿的菜品,显示为红色,他无法进行点餐;海米瓜条、豆豉油麦菜等清淡口儿的菜品,显示为绿色,他可以随意点;干煸豆角、葱爆羊肉等菜,显示黄色,建议少吃。按照系统引导,王大爷点了一份海米瓜条、一个韭菜盒子。

这套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是北京颐福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提高为老助餐精准化服务而开发的。服务中心经理刘金兰介绍了这套系统缘起于两年前的一段小插曲:“当时是重阳节,我们精心为社区老人准备了一份大餐:有鱼有虾。其中一位老人说,‘我有痛风,不能吃海鲜。’”刘金兰意识到,一般人认为有营养和好吃的食品,不一定适合每位老年人。

如何才能满足老人个性化的饮食需求?刘金兰看来,首先得掌握辖区老人的基础数据。于是,她找来石园街道的相关负责人,决定用入户调研的方式,收集辖区所有老年人的健康信息。

两年的时间,她对辖区1784名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患病情况、口味特点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形成《石园地区老年人健康数据统计报告》。报告中发现,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病的比例达到70%。而老年人80%的慢性病与饮食有着密切联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刘金兰邀请营养师、厨师、专家等就石园街道老年餐厅现有菜品研究讨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人的饮食禁忌。之后,她还找来技术公司,把这些研究成果输入系统,开发出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

    老年餐厅社区多点布局

    巧设中转站确保热饭菜

早在2015年底,石园街道就在石园东区社区开设了这家老年餐厅。餐厅推出的三菜一汤套餐原价16元,辖区内60岁和80岁以上老人还分别能享受14元和13元的优惠价。由于套餐种类丰富、菜量很足,价格也很实惠,有不少老人慕名前来就餐,餐厅自营业开始就拥有一批忠实顾客。

餐厅约有19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 100余人就餐。然而,辖区有60岁以上居民9642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6.77%,其中很多都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面对这些缺口,有一些住得较远的老人也表达了不满:“什么时候,我们家门口也有这样的老年餐厅?”

对街道来说,由于受场地、资金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再开一家老年餐厅非常有难度。但为了尽量满足辖区十五个社区老人的就餐需求,街道最终决定,在石园北区又开辟了一片区域,用作老年餐的统一配餐中心,出产与老年餐厅同样规格、同样价位的套餐。

配餐中心有了,可怎么把餐食送到老人手里,同时保证时间不超过一刻钟、餐食温度不低于60摄氏度,又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新问题。

“每天,餐厅订餐的老人有近百位,分散在街道内的十几个社区。中心的配餐员数量有限,如果每单都送到家门,很有可能送不过来。”刘金兰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订餐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短途外出并没有困难,于是想到在社区设“中转站”的办法。

“中转站”暂时存放餐食。配送员只需将同一社区的多份餐食送到中转站,然后电话通知老人,老人就可以前来取餐。

除了设立中转站,配餐中心还利用了辖区内的老年驿站资源。有老年驿站的社区,配送员只需将餐食交到驿站工作人员的手上,再由驿站转送给老人,送餐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老人监督为饭菜提意见

    社区贴心为老人送服务

在石园街道,很多老人都把老年餐厅当作“我家的餐厅”,凡是菜的味道不合口了、口感不够软烂了,都会直接给经理反映,有时甚至找大厨提意见。

“我看电视上的养生专家说,大蒜用油煸之后不宜健康。我记下来后转告给餐厅的主厨,主厨听取了我的意见,再也没用油煸过大蒜。”王仙乐说。

从去年三月份起,餐厅聘请每个社区一位老年“意见领袖”做义务监督员。他们都可以代表社区所有老人,对餐厅设置、餐品质量等,进行监督和提建议,督促餐厅不断按照老人的意见改进。

今年75岁的王吉祥,是一位独居老人。2008年,老伴儿因病去世,儿子在外上班,一周只回来一次。“我一个人就凑合着吃,一天吃两个饼,熬点粥。”自老年餐厅开业起,他一日三餐有了指望,“天天不重样,怎么吃都不腻。”2017年8月,王吉祥不小心把腿摔折了,后来又患上风湿,腿脚从此不好使。“餐厅的服务员就天天给我送饭。”王吉祥说。

每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餐厅都会亲自制作粽子、月饼、寿桃等美食,免费提供给来吃饭的老人。

    ▌展望

    打造社区居民食养文化中心

石园街道的老年餐厅和配餐中心,都由街道聘请的颐福源养老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刘金兰算过一笔账,她配送的三菜一汤套餐成本是13.4元,而对辖区内60岁和80岁以上老人的优惠价是14元和13元。“别说挣钱,猪肉、鸡蛋一涨价,我就赔进去了。上个月,我就赔了十几万。”

刘金兰不是不会算账,在她眼里,照顾好身边的老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对已经退休的她来说,把老年餐厅经营好,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事业。

下一步,颐福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把餐厅对面的废旧车棚,改造成社区居民食养文化中心,联合街道、区疾控中心和区卫健委在此定期开展饮食健康、食品安全的讲座,对社区老人进行饮食健康普及。

刘金兰介绍,老年餐厅将吸引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做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精准化。“我们还将研发配套手机终端App,老人或他们的家属,可自行维护个人信息,根据每次体检结果更改健康状况,构建老人健康数据库。专业营养师和慢性病医师,可以结合数据库制定讲课内容和饮食建议,同时指导助餐企业进行科学配餐。”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小英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