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再现“神仙打架”!这些大学生的简历让网友坐不住了:太优秀
这些大学生的简历让网友坐不住了...是什么事让网友留言:又到一年一度“神仙打架”的时候了↓↓↓
或许你已猜到,2019年清华本科生特奖答辩又要来了,15名候选人入围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答辩会。
据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每年奖励表现最突出的二十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据清华小五爷园公众号统计,今年特奖候选人的推研GPA主要分布在3.6-3.9之间,最高为3.93。
科创研究方面,有候选人以第二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
文艺体育方面,候选人参加过艺术体操、乒乓球、板球、校园主持人大赛等各项文体活动,还有候选人是MV导演、一二九歌咏比赛指挥、学生节主持人、联欢晚会主持人等。
一起来看看清华小五爷园公众号整理出的15名候选人简历吧:
邓佳琦 土木系
“饮其流者怀其源”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思源计划”第十六期学员。参与的SRT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曾赴西藏、陕西支教,曾任结62、建管6团支部书记,土木系学生会副主席,“思源计划”十六期理事长。
崔世博 水利系
“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
攻读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第二学位,“思源计划”第十六期学员。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智慧水利与河长制高峰论坛”发表会议论文。现任清华大学板球队队长,曾获全国板球锦标赛第五名。
高隽 环境学院
“公益与宣教、科研与实践:争做合格环境人”
前三年成绩班级(专业)第一。曾参与发表一篇SCI论文;作为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成员共同出版数据集。曾筹划组织中国光伏发展实践调研,在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新闻发布会和中国角边会展示成果;曾作为汇报人在iSDG Shenzhen Assembly 2017展示。曾获首都高校第39届艺术体操比赛3球2绳项目大学组第三名。
周冉 机械系
“充实生活,全面发展”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三年累计获得志愿工时221小时,当选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海淀区一星级志愿者,情系母校活动优秀个人。作为清华大学校乒乓球队队员,获得“首都高校杯”乒乓球比赛男团冠军、男双第五,“迁安杯”乒乓球比赛混合团体亚军等奖项。
魏一凡 车辆学院
“恒心如擎,逐梦扬帆共前行”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思源计划”第十六期学员。曾担任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新生发言代表,“白杨计划”四期成员,清华大学校园主持人大赛第三名,2019年清华大学除夕联欢晚会主持,曾任IMUSE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主席,组织来自中美高校的青年代表交流。曾以第一作者身份获第十届首都“挑战杯”一等奖、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特等奖,第二作者身份获第36届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以共同一作身份投稿论文,被学术会议The 18th Asia 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接收。
成大立 电子系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剑桥大学INFOS 2019国际会议,以第三作者、第四作者身份分别在ACS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期刊上发表论文。以第四作者身份获得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10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入选斯坦福大学UGVR暑期研修项目。
高天宇 计算机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计算机领域的国际会议AAAI和EMNLP上发表/被录用3篇学术论文,与实验室学长一起开发了开放的神经网络关系抽取工具包OpenNRE,在GitHub上获得近1700星标。入选2019年清华大学学生“未来学者”计划。曾获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学生二作),计算机系学术新星奖。
赵文亮 自动化系
“稳扎稳打,精益求精”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参与的“智能魔方”项目获得清华大学第三十六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游凯超 软件学院
“清华是一个舞台,但我不能只当一个观众。”
大一成绩、大二成绩、前三年推研成绩均为软件学院年级前三。参与了三项SRT、两项学推计划,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VPR论文两篇、ICML论文一篇,是AAAI/CVPR/ICLR/TIP等期刊会议的审稿人。曾前往伯克利跟随Michael Jordan进行暑研,获得“闯世界”计划A评级。
王文超 航院
“清华风格,军人风骨”
“双学籍”飞行学员。先后担任航天航空学院学生会主席,飞行学员班班长、区队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兼任团支部书记。八门体育课拿到满绩,连续三年参与校园马拉松10KM比赛,两次荣获“优秀飞行学员”称号。
王力铖 化工系
“立足科研 放眼世界 乐于奉献”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NanoMat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一篇,一项学生第一作者专利已递交申请,以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ysis、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赴斯坦福大学,UC San Diego进行暑期研修,并两次获得“闯世界”A+级别资助。
王振翎 化学系
“做创造和传递知识的人”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思源计划”第十六期学员,“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曾任学习发展中心答疑坊志愿者、军乐队业务中心负责人、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工作,获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北京赛区一等奖、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非物理类A组一等奖、本科生“一二九”歌咏比赛最佳学生指挥奖、北京市高校大学生板球比赛第三名、清华大学“五星志愿者”等奖励,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以“英华学者”身份赴牛津大学交换学习一年。
葛霄飞 生命学院
“钻坚研微 广见笃行”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五,生命科学学堂班成员,“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2017(iGEM)金牌,团队项目;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2018(iGEM)金牌,最佳信号处理项目提名,团队项目;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团队项目。参与论文分别被《Science》(影响因子41)和《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收录。曾赴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进行暑期科研。曾参加优秀新生暑期牛津项目、中日友协“第24届中国大学生访日团”、星火“感知中国力量”实践、院系“白衣生命力”实践。
黄一洋 新闻学院
“用影像温暖世界的清新印记”
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二,“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作为独立作者获得人民网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清华大学第三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二等奖。2018年清华大学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论坛中获得了优秀口头汇报的荣誉。创作多部纪录短片,作品入选第二届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展映研讨单元,获得CineCina纽约华语电影节新人单元最佳纪录短片、第十三届大乘杯全国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北方组三等奖等。作品入选201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中期会议影视人类学论坛,并受邀于8月赴波兰波茨南参会。
张博涵 人文学院
“勇对挑战、全面发展”
前三年推研成绩班级第一,曾任人文学院人文6班长、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获得国家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英华学者奖学金、大成国学奖学金。担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美关系课题组”研究助理,参与中美关系的研究并撰写报告;作为清华大学“英华学者”前往牛津访学。
曾经的那些“牛人”你还记得吗?
韩衍隽
下面是一张曾今轰动网络的成绩单:
这是当时清华大学韩衍隽的成绩,据了解,该图出自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
胡耀文
清华物理系胡耀文本科科研横跨物理学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量子信息、光子学和凝聚态理论计算。
大三学年已位居全年级第一名,大三学年平均学分绩97.7分。所有物理课程均在94分以上的好成绩,所有物理课程的平均学分绩为98分,并取得了物理系最重要的四门必修课“四大力学”全满分的成果。
物理系王亚愚老师表示,胡耀文是清华物理系历史上第一位四大力学全满的学生,另一位四大力学满分的学生是中科大的庄小威,她现在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形容物理学家Cohen-Tannoudji的《量子力学》一书很漂亮,读起来跟小说一样让人上瘾,并把偶像的照片设为了桌面。
余天呈
曾经的他,三千米都跑不下来,引体向上成绩为0;后来,他跑了90次阳光长跑(要求为21次),引体向上拉到满分,并成为清华健美队成员。
从身体到精神,力量训练三年如一日,他说,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坚定而从容,不可能在DDL前速成。
沈天成的学业发展是坚持不懈,逐梦不息的过程。2015年转系到计算机系,他实现从班级30到前三的逆袭。
学以致用,沈天成决心用计算引领未来,用计算造福祖国大地。他首次将迁移学习与健康计算结合,基于网络数据为用户的精神健康提供主动关怀。他希望结合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中国网民的精神健康做深入工作。
沈天成是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舞蹈队的骨干队员,向美而行的路上,每一次痛苦摔倒和精益求精都是自强不息的深刻理解;纵横赛场,他用小小的毽子打开运动的大门,在2016年同时打破单脚踢毽、双脚盘踢、三人踢毽三项校纪录,为做好计算机系学生会体协的工作,还把自己变成了学校赛事数据“行走的活字典”;参与社工,他始于热情,继于责任。
哪有天生学霸,
一切都是厚积薄发!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同学们,加油吧!
延伸阅读:
学霸中的学霸!清华最牛学生评出 来自这几个省的最多
“神仙打架”什么样?没见过!但是清华大学“学神”争霸,记者可是年年观战。
2018年11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开始答辩,从全校学生中精挑细选的13名“大神”要竞争这一最高荣誉。
北京日报记者目睹了答辩现场的精彩瞬间,并梳理出特等奖得主的通关“秘笈”:既要学习成绩了得,动辄一二十门功课满分,又要玩转科研善写论文,还得活跃于社团、志愿服务等社工圈儿,如果能在英语之外在多个三四五门外语,那就更是加分项。
多位学生二十多门课满分
想要拿到特奖,第一关得以成绩说话。这些候选人学习成绩了得,而现场播放的PPT更引发观众的赞叹和尖叫。
司桂恒每周投入40到50个小时用于设计,他见证过凌晨各个时间的清华景致,也玩转了不同种类的建筑设计。他前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10门设计课全部是最高分,其中6门为A+。
奥运会鸟巢中方总建筑师李兴钢如此称赞,“他设计的作品很有意境和内涵。”司桂恒设计的作品还被李兴钢的工作室收藏作为教学展示。
电子系孟子立15岁就考入清华。推荐老师王剑介绍,孟子立有两个标签,一是自律,二是自我驱动力。大学三年,孟子立28门课程满绩(即4.0分),占计分课程的47%。
作为新雅书院的首届学生,张园游走于新雅书院和建筑学院两院之间,且两院工科均保持年级第一,在建筑学院她有8门建筑核心课程年级第一,在新雅书院她有10门文科课程班级第一。
自动化系的田毅总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其中25门课程取得A或者A+成绩。
既是科研新秀也是社工达人
在夯实基础之上,这些候选人也早早地试水科研,且成果丰硕。
“我最喜欢的就是双氧水儿,因为它活泼!”化工系赵长欣幽默的开场白,让观众开怀一笑。
在学习《纳米能源》课程时,他注意到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有机骨架材料,400多份合成样品、1000张电镜照片的投入之后,他成功研究出有机骨架材料的一步合成,并使之展现出片、膜、球、壳、管、孔等多样形貌。他不仅自己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还担任了“破晓计划”新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导人,带领低年级学生入门。
物理系的姚顺宇不仅名字霸气(谐音尧舜禹),而且搞科研也很厉害,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已经有实验物理学家准备验证他的成果。
自动化系的田毅是第一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本科生。
科研之外,这些优秀学生在社工领域也投入很多精力。
父母双双患癌挑战下,材料学院的江国琛依然顶住压力,大二大三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连续三年在学校治安服务队的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每学期的服务时间超过600小时,成为学校五星级志愿者。在斯坦福大学进行暑期研修时,他还探究大规模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建筑学院的张园曾3次参与乡村实践,开展了9个本土设计,并前往印度城市边缘贫民窟探寻安居,在她眼中,“比起繁华都市的锦上添花,建筑设计更应是对国际欠发达地区的雪中送炭。”
“你能用六种语言说一句话吗?”听说环境学院的吕一铮研习六门外语,评委当场挑战。
吕一铮机智地选择了“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作答,他分别用英语、日语、韩语、德语、越南语五种语言表达,赢得满场掌声。吕一铮英语能力也非常突出,英语托福108分,他还在学习俄语。
环境学院吕一铮研习六门外语 任敏/摄
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如果你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与对方谈话,你的话会进入对方的脑中;如果你用对方的母语与之交谈,你的话会进入对方心里。怀揣引领科创走向全球的雄心壮志,田毅每学期坚持学一门外语,至今已学习了西班牙、法语、德语三门外语。
经过激烈角逐,有司桂恒、孟子立、赵长欣等10位“学神”胜出,经过清华校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特奖得主才算真的铁板钉钉。
名词解释:清华特奖是个啥?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奖励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特等奖学金用以表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现或成绩,在学生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或者对国家、社会、学校做出特殊贡献,为学校赢得荣誉或积极社会影响的学生。
这个奖几乎就是清华最牛学生的代名词,之前几年,因满满当当的日程表而出名的双胞胎马冬晗/马冬昕、轮椅少年矣晓沅、从降分录取到专业第一的自强计划得主钟玲以及拥有逆天高分的吴佳俊、韩衍隽等“大神”都拿过这一荣誉。
2011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马冬晗、马冬昕。当年特奖还仅有5个名额,这对双胞胎姐妹就占据了两席。马冬晗的那张密密麻麻的周计划表,曾经引发了众人膜拜;值得一提的是,5年后的2016年,师从邱勇院士的马冬昕再次获得了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2015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轮椅少年矣晓沅。他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克服了身体不便带来的种种困难,从大一的69名进步到大三的9名。目前,矣晓沅已经在计算机系攻读研究生,在他身上体现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17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钟玲。她是第一位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的本科特奖得主,靠着母亲打零工赚来的微薄工资,钟玲从云南宣威考入清华。初到清华,她不会骑车,不会上网,连学习也遇到巨大挫折。但她没有放弃,通过不懈努力,三年总成绩专业第一,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荣誉背后,则是汗水与泪水,挫折与坚守。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