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臭中也能生香,这些食物自带矛盾属性,喜好者厌恶者势不两立

2019-12-07 15:32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似乎是到了怀旧的年纪——老同学相聚时,竟提起《大学英语》里的一篇课文《奶酪之臭》。这篇课文节选自杰罗姆的游记《三人同船》。杰罗姆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作家,充满了英国人的冷幽默,《奶酪之臭》详述他受人之托,将一大块奶酪从利物浦带到伦敦,一路上,奶酪那“足有二百马力,能传出三英里”的浓烈味道,在火车上熏得整个车厢只剩下他自己,换乘交通工具后,又差点把拉车的老马给熏趴下……结尾记不太清,似乎是杰罗姆找了处海滩,将奶酪深埋下去,让它与海风的咸腥混为一体,成为海边清新空气的一部分。

榴莲 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资料图

作者:卿 晨


的确,总有一些食物自带矛盾属性,爱之者谓之香,恶之者谓之臭,誓不两立,绝无通融的可能。奶酪就是其中之一。在欧美文化的语境中,奶酪之臭名,早已远扬。

杰罗姆没有说明所带奶酪的种类。论起来,奶酪之臭的巅峰,非蓝酪莫属,不光异味浓厚,连长相也颇吓人——黄得发灰的酪体上,遍布蓝黑色的点,远观像发霉,近瞧疑似有毒。前些年如果在国内的西餐厅点蓝酪,服务生一定会不厌其烦地确认:“蓝酪是臭的,您确定要点?”

然而在“爱之者”的口鼻之间,那是不同寻常的出挑美味,我就专嗜浇了蓝酪酱的菠菜沙拉。不由得佩服自己的奇异口味,许是“负负得正”的效应所致。

奶酪在中国也有“对家儿”,那就是臭豆腐。与奶酪一样,臭豆腐的实力也分级,譬如上海的油炸臭豆腐全然承袭江南的“清淡风”,至多算口味略重;一到长沙,同样名称不一样的东西,力度起码上了一个台阶。不过真要排座次,还是北京的王致和拔得头筹。

遥想当年的大学室友,到了大四,突然添了个吃王致和臭豆腐的新爱好,在宿舍里囤了几大瓶。虽然她一两天才吃一块,可是屋里因此充斥着不可名状的气味,挥之不去。室友刚失恋,我等自然也不敢惹,假以些时日,不得已也如久入鲍鱼之肆,只能安之若素。还有,毕业前夕去做社会调查,卫生条件很差,连洗脚都不能保证,偏偏回程的火车还是个中铺,脱鞋上床,自觉十分不妙……果然五分钟后,隔壁铺位的乘客就吸着鼻子发出疑问:“大晚上的,谁吃臭豆腐呢?”顿时心中暗喜,对臭豆腐挽回的颜面之恩深怀感激。

除了奶酪和臭豆腐,更加驰名中外的臭物莫过于榴莲。榴莲十分小众,它那天然的、全无人力介入而成的浓烈气味和强烈口味,本就带着非爱之者勿近的挑剔气质。事实也证明,作为一种热带植物,原产于马来西亚的榴莲,后来仅仅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广东、海南,别的热带地区,完全见不到本尊。

然而我初识榴莲,是在华盛顿的亚洲超市。美国人在饮食口味方面算得上兼容并包,喜欢尝试各种食物,譬如电视台的“怪异之食(Bizarre Food)”节目就很受观众欢迎。但亚洲超市的榴莲依然十分低调,囫囵个带壳放在冰柜里,无臭无味,非懂行者甚至不会多看一眼。唯一“吸睛”的是它的价格,九十九美分一磅,一个榴莲怎么也得十磅以上。相较于美国人常吃的水果价格,堪称昂贵。

于我,是久闻榴莲大名今日终于得见真身,不禁喜从中来,立刻拎出来一个搬回家去。初尝之下,滋味浓郁肥美,从此便上了瘾。

榴莲之味,公认一个“臭”字,至于是怎么个臭,那就众说纷纭了。中国对榴莲最早的记载是在明初的《瀛涯胜览》,作者马欢,所记是随郑和下西洋的种种见闻。他提及榴莲时,开宗明义形容为“一等臭果”、“若臭牛肉之臭”,但写到果肉时,又很客观地说“甚甜美好吃”,可见只要过得了嗅觉关,榴莲的美味还是很难抗拒的。

依照科学的论证,榴莲的气味是一百二十余种化合物综合而成的结果,其中主要是硫化物,以硫化氢为最多,俗名“臭鸡蛋”;正经化学名称中的硫化物,就是由腐烂的蛋白质产生的。数量如此丰富,难怪所有形容都相形见绌。据说泰国已经培育出无臭榴莲,但广大榴莲爱好者并没有意料中那般欣喜——若无臭,何以称榴莲?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