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论坛 > 报网互动

显应寺修葺一新致敬盛世三联展 北晚京西网友观展点赞身边古迹

2014-10-21 10:57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0月21日,由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与民政部当代社区发展与治理促进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石景山显应寺文化展暨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近日于显应寺隆重举办。本次活动集中展示石景山区历史沿革与文物古迹的脉络内涵,让大家加深对石景山区自然地貌与历史风韵的了解,领略这里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魅力;同时还将展出多幅海峡两岸书画界名家名作,带各位领略翰墨丹青描摹绘画的华夏情、中国梦。

QQ截图20141020154140

版面展示。

_K9A8871

本次部分珍贵文物尝试用3D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示。

_K9A9033

北京石景山显应寺历史文化展,集中展现了显应寺历史沿革和区内文物古迹的脉络和内涵。

_K9A9046

显应寺位于石景山区古村落西黄村,始建于明代天顺年初,俗称皇姑寺。从建寺伊始,该寺就得皇室显贵青睐,清代和民国经历多次重修,2006年显应寺产权归属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并开始进行大面积古建修缮,2011年公布为北京市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本次活动的媒体支持方,北京晚报官方网站北晚新视觉网近日特地邀请了家在生活在石景山地区的网友现场观展。对于老石景山人来说,印象中的声名遐迩的“皇姑寺”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当中,但当修旧如旧“显应寺”重现天日之际,参与活动的网友纷纷啧啧称奇,反复打量。

皇姑寺历史沿革展——领略全境地貌风韵 一睹古刹隔世辉煌

显应寺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境内,始建于明代天顺年初,清康熙年间易名“敕建显应寺”,民间俗称皇姑寺。显应寺历史悠久,传奇色彩浓重,从建寺伊始便得皇室青睐,直至明末都香火鼎盛,香客如云。清代和民国经历多次重修,解放后曾作学校、民居之用。2006年,显应寺产权收归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得到大规模古建修缮,2011年更荣膺北京市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向世人更好地展示显应寺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让大家更详尽地了解围绕显应寺所进行的一系列修缮和规划行动,此次皇姑寺历史沿革展,划分四部分对显应寺的前世今生进行全方位地详解。第一部分“前尘回眸”娓娓道来该寺得名传说、皇室渊源与庙会盛况;第二部分“历史溯源”详解寺内形制格局;第三部分“史记寻踪”将显应寺历年楹联碑钟进行拆解;第四部分“焕彩重生”展示近年大力修缮始末。

石景山名胜古迹展——石堰古道诉说沧桑历史 塔幢亭台昭显古国才智

石景山区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出山口,围绕对永定河的治理和利用,历朝历代都曾留下丰富纪念。无论石堰古道,还是碑亭造像,都记载着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艰辛历程。此处名目繁多的寺观塔幢、坛庙祠堂与鬼斧神工的石窟雕刻、亭台楼阙都昭显着古国巧匠的才智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次石景山名胜古迹展将划分古建筑、古遗址、古今墓葬、石刻等四大板块为大家展示本区名胜古迹的全貌,让石景山区的人杰地灵借此契机绵延传续。

石景山区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展——鬼斧神工浓缩历代记忆 故去繁华今朝完美再现

经国务院部署,自2013年10月始,在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范围内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石景山区域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地下埋藏区4片,出土、征集及馆藏品文物3000余件(套)。石景山区普查办借此平台遴选出本区域出土、征集、馆藏等各类可移动文物藏品予以展示。

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均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其中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此次石景山区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展即是将本区可移动文物精品予以集中展出,其壮观多样,定能令人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礼仪风貌记录时代脉搏 高超技艺承载民族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包括:口头传授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近年来,石景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泛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交流、保护等工作,建立了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目前,石景山区已有国家级名录2项、市级名录8项(含国家级项目)、区级名录14项(含国家级、市级项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区级7人。

本次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多项本区重要非遗项目,希望以多样化的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和传承活动,努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翰墨同抒华夏情 丹青共绘中国梦

本次活动还将展出海峡两岸多位书画名家的书法及中国画作品。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书画作者用精湛的国画与书法技艺描摹大好河山、歌颂康乐生活,在笔墨间交织古典与现代,在世代辗转的沧桑巨变中沟通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带大家领略翰墨丹青描摹绘制的华夏情与中国梦。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曹小彧/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