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IT、互联网人才成为金融行业香饽饽

2014-10-22 14:38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4年10月22日讯,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似乎只有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金融行业。但是,智联招聘旗下高端人才招聘网站——智联卓聘日前发布的《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报告》显示,软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等人才越来越受到金融行业的青睐。

 

互联网人才_调整大小

 

智联卓聘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P2P等一系列新金融业态出现,中高端、复合型乃至跨界人才成为众多金融企业争夺的焦点。

互联网人才“跨界” 有出路

随着金融行业在互联网的发展和产品业务创新,金融企业对跨界人才存在大量需求。智联卓聘报告显示,从金融行业企业需求来看,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业对IT互联网人才热门需求排名前5位的职位分别是:软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SEO/SEM、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中,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等岗位需求火热。由此可见,金融行业“跨界”需求急迫。

智联卓聘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业竞争最激烈的职位依次为银行会计/柜员、进出口/信用证结算、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银行大堂经理、高级软件工程师。其中,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职位,一个岗位多达81人竞争。而高级软件工程师竞争指数也高达75。可以看出,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等代表IT互联网界的人才,开始往金融行业“流窜”,在金融行业形成互联网人才“相爱相杀”的局面。

智联卓聘高端人才发展顾问认为,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偏向互联网的金融企业,亟需的是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懂互联网思维又要懂金融方面的知识;在个性上既要有金融专业的沉稳、理性,又要有互联网的高效、自由。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新兴的“跨界”行业,完美的人才并不存在。发挥个人优势,积极融入团队,发挥整体最大效益仍是最佳的选择。

金融业

成为海归“落脚点”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海外留学生归国总数为35.35万人,较2012年增长29.53%。预计,2014年海归人数达到43万。事实上,在海外留学生中,超五成就读商科,而就读商科中,超7成就读金融相关专业。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去向的海归人数占比近半。

智联卓聘数据则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留学生回国求职增幅14%。其中,一年以下工作经验或没有工作经验的金融留学生有57%选择回国就业,远超金融行业整体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大大超出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

智联卓聘数据还显示,金融海归人才及本土人才在工作起步阶段平均薪酬相差不大。从长期来看,工作1至5年之间,海归与本土人才薪酬水平拉开差距,可以看到海归占据绝对优势。本土人才在累积到8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时,与海归差距逐渐缩小。

智联卓聘高端人才发展顾问认为,虽然海归与本土人才的起点相差不大,但从长期优势来看,海归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对金融领域的敏感度高以及国际化的视野是海归后期发力胜出的主要原因。同时,海归们也必须注意,面对较长的本土适应周期以及“不接地气”的工作经验,尊重本土文化,或在本土有一定工作经验再出国深造会更加受欢迎。

新1.5线城市

呈现金融热

金融行业的城市布局直接体现在需求。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西部城市的崛起,金融产业及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目前,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而杭州、苏州等城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聚集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就对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于天津、重庆而言,一直属于轻、重工业城市,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转型阵痛后,相继抓住了金融和互联网的兴起的机遇,一跃成为众多城市的领跑者。

智联卓聘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金融行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比上年同期增幅93%,其中1.5线城市(杭州、成都、重庆、苏州、天津)需求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98%,高出其他城市(79%),紧追传统金融中心北、上、广、深代表的一线城市(118%)。

智联卓聘数据显示,从薪酬的同比增幅来看,2014上半年金融行业平均薪酬同比增幅8%。1.5线城市平均薪酬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1%。一线城市增幅最低,仅为6%。

智联卓聘高端人才发展顾问认为,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外溢”现象。许多一线城市会向周边城市经济溢出。而一线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其平均薪酬随着人才的饱和,涨幅趋向稳定。1.5线城市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流动到1.5线城市,其对人才的需求及薪酬增长的潜力非常大。本报记者 郑勇

供图/TAKEFOTO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