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中国并不产狮子,国人为何会崇拜狮子呢?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

2020-02-04 15:30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在很多地方的民俗中,会有舞狮子这一传统节目,有的老百姓家里还会贴上画有狮子的年画。

作者 李学朴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中国并不产狮子,中国人为何会如此喜欢并崇拜狮子呢?这其中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内蕴。

自然界中的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远古、上古时期的中国没有狮子,所以古代没有关于狮子的神话传说。史籍中最早关于狮子的记载,是东汉时期作为礼品从西域运来的。《后汉书·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形似麟而唯无角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

狮子传入中原后,虽然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但也引起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也就在东汉时期,民间工匠便开始把狮子作为石雕的题材。1973年在咸阳沈家村附近出土了两只汉代石狮。

到了唐代,威武雄健的狮子更受青睐。唐贞观九年(635),西域向大唐进贡狮子,唐太宗命秘书监虞世南作赋,虞世南写下《狮子赋》:“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随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籍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

在虞世南的笔下,狮子简直就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灵。也正因如此,唐代狮子的造型着力突出其雄壮的一面。乾陵朱雀门前的一对石狮,高3.35米,宽1.3米,蹲坐在巨大的石基上,石狮两足前伸,气势磅礴,盛气凌人。1956年在西安唐大明宫东内苑遗址中出土的鎏金三足银盘上,一只狮子阔步行进,同样“霸气十足”。狮子造型几乎可以说是大唐国力和尚武精神的缩影。

古人对狮子的崇拜还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佛教几乎与狮子同时代传入中国,佛教对狮子的推崇也促使古人把狮子神化。1985年在陕西临潼庆山寺的塔基地宫内就发现两只唐代三彩蹲狮。在中国佛教建筑中,狮子图案是最常见的纹饰,例如山东济南灵岩寺,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其中大部分墓塔的塔座都雕有狮子图案。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实际上也是古人崇拜狮子的原因。古人喜欢在飞禽走兽中确立一个首领并加以崇拜,《礼记》中就有“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的说法。狮子传入后,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它也被纳入神兽之列。狮子既然被看成瑞兽,它的造型和图案也就广泛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石刻狮子就极为常见。石刻狮子在唐代主要用于镇墓,到了明清则主要用于守门作桥梁望柱的装饰,其典型作品就是北京卢沟桥上的数百个石狮。至于鎏金铜狮,在明清之际只为皇家建筑所专用,北京故宫太和门、乾清门外以及颐和园东宫门、排云殿外,还有香山东宫门外,均置有金碧辉煌的大铜狮。

另外,狮子纹饰在古代广泛运用于纺织品,如1975年在福州浮仓山发掘的南宋黄升墓中,就有丝织品绣着“狮子戏球”的图案, 狮子作跳、跃、奔、伏等状,姿态各异,构图巧妙,极富生活气息。

人们所熟知的“狮子舞”, 诞生于南北朝时期。清人翟灏所撰《通俗编·师子舞》载:“(狮子舞)周武帝时造,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训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依其方色。”唐代盛行狮子舞,且规模比北朝更大,白居易《新乐府·西凉伎》有诗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睁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寥寥数笔把气势磅礴的狮子舞描绘得有声有色。

宋代以后狮子舞依然盛行,而且在某些地区还演化成为儿童的一种游戏。1984年在山西新绛县的金末元初墓葬中出土了两块内容相同的狮子舞砖雕,画面上,中间一只狮子腹缀布裙,下面露出四条小腿,前面有一个儿童牵引狮子,还有一个儿童敲锣指挥,后面又有两个儿童持球追赶。砖雕图案中的狮子,显然是由两个儿童装扮的。这种借助人来表演“狮子”的画面,实际是人们将“狮子”人格化了:人们对狮子寄予了既勇猛又驯良的希望。

(原标题:古人为何喜欢狮子)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