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为何成人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别让读书日的仪式流于形式

2020-04-22 13:59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疫情期间,现场活动少了,多个平台举办活动喊网友去读书。与读书日各种热闹形成对比的,是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上的一串“冷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及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2.84本,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

资料图 阎彤 摄

以节日的形式推广读书,世界读书日如同一声提醒,有助于推动共读行为,构建阅读社会。每逢读书日,名人作家力荐好书,网友朗读热情高涨,类似的情景都会轮番上演。不过,不少人热衷的似乎就是“过节”,刚参加完读书活动,图书就可能束之高阁,刚过完“读书日”就忘了“读书”事,有网友坦诚留言:“上次读书日时心血来潮买的新书,直到现在还没翻过。”读书日虽一年一度,但设立初衷是增强国人在平日里的阅读;读书日的督促提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阅读化为常态,让读书成为自然。

精彩的人生,往往是靠读书后的思考来争取。读书能滋养心灵,塑造品格,预见未遇见的世界,做出更智慧的选择,甚至将寂寞孤单化成充盈浪漫……古今中外,对于读书价值的赞颂早已不计其数,再不必多说。阅读带来的好处无可比拟,日常读书不该成为任务,更不能用来作秀,应是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为何成人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个流量奔涌的时代,碎片化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部分时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青壮年尤爱数字阅读,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这些随新技术而兴起的学习方式便捷高效,各有优势。只要能从书中获益,就值得提倡。但“听书”毕竟不能代替“看书”,静下心来,让思绪钻进一本纸质书时所领略的语言之美、文字之力,并非信息浏览和侧耳聆听所能比拟。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是给读书增加仪式感,说明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同时也是社会的事,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高度。无论出于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要,年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这一数字都亟待提高。不妨在忙碌中挤些缝隙留给阅读,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去接力读上几本好书,别让读书日的仪式最终流于形式。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殷呈悦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