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为学生改作文要把评判变成交流!怀着善意去发掘,总能发现闪光点

2020-06-20 15:15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写作是一种表达,表达就需要对象,需要被倾听、被看见。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去指导孩子,甚至不需要用语言表示鼓励和理解,只要看见他的表达,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支持。

资料图,宋溪 摄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写作被看见呢?那就是把评判变成交流。 孩子们写作文,似乎写出来就是为了被人批的——批改、批评、批判——这里画个圈,那里勾条线,这里删一句,那里批一段。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第一眼就是看分数,分数高的再看看老师写了什么赞语,分数低的直接扔一边,生怕看见“重写”两个字。

在这样的氛围中,写作的表达功能哪里去了?辛辛苦苦写半天,有谁会在意孩子的表达?

鲁鲁小学时遇到的王彦春老师,是六年级才开始教他们语文的。我看鲁鲁的作文本,王老师给他的评语总是这样开头: “宝贝,你写得真棒……”“宝贝,你的作文让我看到了……”“宝贝,你的暑假过得真有意义……”“宝贝,你写出了秋天的美……”读着这样的评语,我心里暖洋洋的。我的感受尚且如此,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一声“宝贝”,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孩子对老师的恐惧少了,对作文的亲近感就会增加。上六年级以后,鲁鲁的作文又进步了很多,不仅是在写作技巧上的长进,更重要的是对作文的态度变了,常常是一口气就能写出好几页,再也不抱怨无话可说。

对孩子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只是“对”与“错”,分数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却不能概括他的精神世界。孩子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敏感的,他并不只需要老师的教导,还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关怀,老师对他的态度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也会在他心里产生深刻影响。一声“宝贝”,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一种思想的革命。它将作文教学由“评价”变成了“交流”。它体现了老师对自身角色的再认识,也是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塑。由高高在上的训诫到平等、和蔼的交流,从苍白呆板的套话到真实感受的流露,老师不再是机械的作业批改者,而成了一名倾听者、欣赏者、交流者,学生写作文也就包含了许多创作的喜悦,因为他不再是单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而是清楚地知道,他写出来的东西是能被人看见、被人理解的。

作文不应该只是一项任务,而应该包含着交流!作为交流的作文,才是有意义的。

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涉及到双方对这篇作文的看法,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为什么要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对一篇作文的评判不应该是单向的,老师输出评价,学生被动接受,符合老师要求和喜好就是好作文,否则通通不合格。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有理性、有情感、有力量的写作者,而是只会写大话、空话、假话的人格分裂者。

我经常觉得,语文老师最好自己也写写日记,写写文章,经常发表点自己的东西(不一定是在公开刊物上,网络也是很好的平台)。这样经常用文字来表达,用文章与读者进行实际的交流,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写作”这件事,也更能体会学生写作文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期盼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文章,就要把同样的对待给予学生。这样即使自己成不了好老师,至少也不会害学生。同样的道理,放在父母身上也一样。

老师要怀着善意去看待孩子的作文(父母也一样),一篇作文再不完美,只要你怀着善意去发掘,总能够发现一点闪光之处。哪怕仅仅只有一句话写得好,就这一句话被老师肯定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说不定从此爱上作文,盼着作文,盼着那个被发现、被肯定的时刻!即使学生的作文中确有需要指出的不足,也要怀着一种善意去指出。有了善意,自然会尊重孩子,伤害就不容易发生。譬如,鲁鲁小时候偶尔请我给他看作文,我会充分肯定他写得好的地方,并且分析清楚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当然也要指出,但一定是有充分理由的,而且他可以反驳。大的问题我们通常是口头交流,我从不用红笔在他本子上画,实在需要勾画的,也只是用铅笔轻轻画一下。即使发现硬伤,譬如错别字,我也并不立刻指出,而是在讨论完大问题以后,把错别字写在小纸条上,让他自己看一下。我不会罚他抄写,更不会检查他是否改了。如果下次再错,我又再在小纸条上写一遍。如果还会错,当我把小纸条递给他时,他自己都会笑起来,下次,也就没有下次了。

“尊重”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无论师生之间还是亲子之间,有了真正的尊重,具体的教育方法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鲁稚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