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就业故事|这些新职业新工作守护健康
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健康照护师……这些高大上的称呼,都是人社部等部委今年公布的新职业名称。
在健康备受关注的今天,这些新职业新工作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参与其中需要哪些必备技能?它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加入?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通过走访,为您一一揭秘。
呼吸治疗师: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特种兵”
一场新冠疫情,让呼吸治疗师走入人们的视野。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却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他们所负责的呼吸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呼吸治疗师全副武装工作中
2012年,王蒙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呼吸治疗专业毕业时,国内还没有这样的职业定位。最终,他以技师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治疗既需要心肺功能评估,为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合适的呼吸支持,还要参与气管插管、气管镜、中心动静脉置管等操作,同时掌握重症超声、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等高级别生命支持设备的使用方法。
“评估患者在什么时候需要怎样的呼吸支持,以及何时将其撤掉,是关键所在。”首先,要评估患者究竟适合哪种方式,比如是用无创呼吸机还是有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还是ECMO。给予呼吸支持治疗之后,还要不断监测,因为有些患者的肺就像残破的气球,如果通气量太小,达不到有效通气,血氧饱和度上不来。如果通气量太大,又可能导致气胸,同样会有生命危险,“必须精确把握好度,给患者和医生争取更多时间。”
找准拔管和撤机的时机同样重要。“时间过长的话,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或者出现肌肉功能不全,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呼吸支持,影响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呼吸治疗师,这些工作都要由医生和护士来承担,而他们往往还有大量治疗和护理任务,很难顾得过来。”
疫情期间,王蒙所在的科室接收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而大量高风险操作,也意味着他需要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由此形成的气溶胶。对此,王蒙并不陌生,“即使没有这场疫情,以往也经常会遇到甲流、禽流感等病例,同样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得知呼吸治疗师成为新职业后,王蒙和同行们振奋不已,“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下一步,王蒙期待着更多配套政策跟进,“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执照问题,让呼吸治疗师可以参与到更多的临床操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建立起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职称评定和晋升渠道,吸引更多人才进入。”
出生缺陷防控咨询:从备孕就开始关注母婴健康
“这是叶酸,要记得定期服用,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的。”下午3点,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围产保健组,赵锋大夫在忙着给一个刚刚怀孕的孕妇做登记。她目前所做的工作,就包括围产保健和出生缺陷防控宣传。
赵锋手里拿的是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用的叶酸
在羊坊店,每一个备孕妇女,都可以拿着身份证,到卫生服务中心领取六个月服用量的叶酸。赵锋和同事,会对服用叶酸的状况进行两次跟踪随访,“一个是督促一下,有没有按时服用,另一个也是问问有没有成功怀孕,督促孕后也要继续服用。”
怀孕之后,出生缺陷防控措施会更加频繁。怀孕满六周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领取母子健康手册,以便去医院的产科正式建档。“孕妇领取母子健康手册后七天之内,我们会对高危孕妇进行第一次随访,主要是问问她有没有找到建档医院。算上这次,孕期共有五次随访。”
赵锋在为孕妇做相关登记
第二次随访发生在怀孕16到20周,提醒产妇到产院去进行唐氏筛查,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第三次随访在怀孕21到24周,提醒孕妇去做俗称的“大排畸”,通过B超查看胎儿的五官、四肢及内部各器官有无异常。第四次随访在怀孕28到36周,会询问孕妇有没有按时去产检,有没有内外科合并症,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嘱咐孕妇在家自数胎动,监测胎儿情况。第五次随访在怀孕37到40周,这时候已经临近生产,会做一些产前准备的提示和母乳喂养宣教。
孕妇们还按照预产期月份,分成了12个微信群,随时在群里与医师沟通。“每个群现在大概80人左右,二胎高峰时曾有150多人。”赵锋和她的两个同事王小连、陈柳英负责全辖区内每年大约1000多名孕妇的建册随访和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宣传工作。“以前,遇到问题,新妈妈们只能在网上找答案,现在有我们专业人员在群里解答,她们也觉得放心多了。现在,甚至连孩子落户口,办理准生证等问题,有时候也来群里咨询。”赵锋笑着说,这个岗位,很适合责任心强、有耐心的年轻人。
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了解真实需求是首要任务
对很多有老人或者残障人士的家庭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康复辅助器具、怎样进行科学的居家环境改造,是困扰已久的难题。而如今,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可以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困境。
工作人员为老人配置助浴辅具
北京安馨养老(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孔悦表示,目前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绝大多数家庭对居家适老化改造还很陌生,很多老人经常会在家中发生跌倒等意外,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专业的辅具配置和环境改造加以避免。
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是这份工作的首要任务。孔悦表示,特别是对于一些半自理老人,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后选择对应的基础方案,再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和房屋的空间条件实现个性化定制。同时,需要持续跟踪服务,因为老人的身体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必须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作为安馨组建的90后服务团队中的一员,25岁的兰皓已经从业四年。“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们对这方面的认知还很有限。”像拐杖是否合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是兰皓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老人怕花钱、怕麻烦,不愿主动说,子女则意识不到存在哪些风险、需要哪些服务。我们把与老人沟通中发现的需求反馈给子女,让子女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同时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并持续服务。”兰皓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康复辅助技术的重要意义,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明确了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这个新职业以后,还会有更多家庭从中受益。”
健康照护师:看到老人状态变好很有成就感
“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老人们,经过我们的照料,状态变好。”只有21岁的卢希梅是北京国爱老年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照护师。中心里很多老人是卢希梅爷爷奶奶的年纪,每次帮助他们做康复,小卢都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尽心尽力。
中心康复科的负责人赵风平介绍,这里照护师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我们中心在建立之初,就成立了康复科,不仅有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还有对肢体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的照料。”赵风平说,每一名入住中心的老人,都首先会到医院进行体检,然后根据老人的体检报告,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康复室内,训练床、平衡板、关节活动治疗仪、降低肌张力的治疗仪,都会被用来帮助老人回归正常生活。
2019年初,一位87岁高龄老人,在脑出血复发、ICU抢救后,入住中心。经过照护师团队的悉心护理,老人拔掉了胃管和吸氧管,三个多月便可以利用轮椅在室内滑行。简单交流,也逐渐恢复。这种变化,就是卢希梅说的成就感。
目前组成中心照护师团队的成员,主要来自医师、护工、康复师专业。“说实话,这份工作不好干,必须有爱心、耐心、同情心。”赵风平说,希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勇于投身照护师事业,“以前,我们比较重视医治,但是现在照护、康复作为医疗的延续,可以让医治效果更完美,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需要人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宗媛媛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