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众号

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之前研究的疫苗还有用吗?权威解答来了

2020-08-18 19:46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希沙姆声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此事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担忧:“新冠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变种啊”“这种新冠病毒毒株会更危险吗”“变异这么多,之前研究的疫苗还有没有用”……

对此,多名国内外病毒学专家表示,他们对“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的说法并不认同。

D614G并不是新突变

据新华国际头条报道,新冠病毒属于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相对较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5月初在《感染、遗传学与进化》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确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中198个曾重复发生的变异,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来自2019年年底。

实际上D614G并不是一个新突变,在疫情初期就已获分离鉴定。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科霍夫7月初通报说,早在今年2月份,发生这种突变的毒株就已被鉴定出来,当时它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传播。

玛丽亚·范·科霍夫 资料图

“D614G变异”与“传播快10倍”

无直接因果关系

据科技日报报道,生物信息数据领域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马来西亚早在3月就出现过D614G变异毒株,传播快10倍的相关研究却是7月份的。这表明,此次马来西亚官员声称的“D614G变异”与“传播快10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相关研究真的得出新毒株10倍传播速度的结论,也不会是D614G变异这一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还有其他未被关注到的原因。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被相关媒体用于佐证这一论点的一篇题为《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变化:D614G增强传染力的证据)》的论文中明确表示:D614G变异可能与新冠肺炎患者较高的病毒载量有关,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这一结论是基于该研究小组对于999名患者的调查获得的。

感染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

不增加疾病严重程度

D614G突变的毒株是否意味着病毒会有更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呢?

《国际传染病杂志》5月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包含4000多个病毒基因组的新冠病毒“系统进化树”后发现,感染发生D614G突变的毒株可能与更高的病亡率相关。

8月13日,医务人员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一家医院的重症病房治疗新冠患者。新华社/法新

在另一项美国《细胞》杂志7月初在线发表的研究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已成为全球新冠大流行中最普遍的毒株之一,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地理范围来看,与不携带D614G突变毒株相比,携带该变异的毒株感染比例都呈周期性增长模式,表明D614G变异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研究还发现,感染携带D614G变异的毒株后上呼吸道病毒载量会增高,但不增加疾病严重程度。

范·科霍夫也强调,截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会导致更严重疾病。科研界普遍认为,还需更多研究才能判断D614G突变是否会对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及致病性产生显著影响。

变异确实存在

影响疫苗可能性小

“根据现有的8万多条新冠病毒序列的分析表明,D614G变异的病毒序列数达到约80%。”生物信息数据领域的该名负责人表示,排除一些测序但

没有公开收录的情况,基本可以得出这类变异已成主导的结论。

可见,新冠病毒确实变了,那这种变异会带来什么呢?

4月10日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拍摄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综合已有的多项研究结果来看,有专家认为,D614G突变不太可能对在研新冠疫苗的功效产生太大影响。仅凭一个突变产生重大影响不可能。

大部分在研新冠疫苗都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为靶点,通过表达刺突蛋白RBD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能结合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从而实现预防感染的目标。而D614G突变不在刺突蛋白RBD内,因此不太可能影响表达RBD的疫苗诱导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7月3日,cell杂志的一篇研究显示29%的新冠病毒样本都出现了D614G的变异,带有该变异的病毒早已在欧洲及美洲传播,并且感染细胞的能力较前增强。

7月6日,张文宏谈29%新冠病毒样本现D614G变异:目前的证据还无法证实D614G突变病毒株的毒性更强,而且D614G突变不太可能对目前正在研制的疫苗的疗效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疫情逐渐进入深水区之际,后续还会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更多实验验证和监测变异现象。

(原标题: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权威解答来了)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综合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新华国际头条、@张文宏医生 、中国青年报

监制:苏越

编辑:士心、简易

流程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