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少儿暴力事件增多如何重塑阳光少年 校外活动激发孩子生命潜能

2014-11-20 09:46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1月20日,大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体育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视为常态,但在中国体育教育却一度远离了教育的中心。眼下的孩子,除了因教育中体育缺失造成的体质下降,另一方面心理也不健全,体育缺失造成孩子身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健康、亚健康。体育回归教育的话题近些年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几次下文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北京市先行一步,北京市教委要求北京各区县、学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学后,必须安排课外活动的教学环节。

1

校外活动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

据美国一项针对100名天才儿童,长达半世纪的调查,那些儿童时期就展现出超高智商的孩子们,成年后成功的只有20%。该调查的结论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孩子们的后天教育,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协调的能力更显得重要。然而,中国青少年及儿童教育的现状是,父母、学校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倾斜到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德育”和“体育”。

为什么孩子出格行为日益增多?

十几年前,新闻中鲜见关于少儿暴力事件的报道。最近这几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起少儿的出格行为的报道。过去,这种问题少年被归类在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范畴,但现在许多问题少年并非家中独生子女。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们不快乐和焦虑增长,与中国教育体系一些重要环节缺失,休戚相关。

孩子不快乐比例增长

2008年,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对该校120名小学生进行人格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学习快乐吗?”有69%的同学回答不快乐。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7569名小学生所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18.56%的小学生认为自己不快乐。儿童时期,孩子们存在如此高比率的不快乐,是不是让许多家长们想不到呢?另一份来自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潘贵玉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和90年代相比,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却下降了11%。这些数据反映,中国孩子们日趋变得不快乐。

问题少年日趋增加

与中国孩子们日趋不快乐,相伴随的是问题少年的报道日趋增多。近十年来,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的问题少年是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铁锤砸死了4名同学。4年后该校又出现了“女版马加爵”,云南大学女生伙同男友雇凶杀人分尸。李天一涉嫌轮奸案、遵义余庆县12岁男孩为一瓶酸奶杀害66岁老太、河南开封一大学生要钱不成活剥父母。

2013年04月医学硕士黄洋被同宿舍同学林某投毒致死案。2013年11月15日年仅10岁的重庆女童殴打婴儿,并导致婴儿从25层高楼摔下。中国问题少年日趋增多,且年龄低龄化。

另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以北京市为例,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1993年为12.9%,2002年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2%。近5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13.97%至19.57%之间。

精神障碍率高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为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

家庭和校外教育缺失带来什么问题

近些年,这些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少年们,他们多数是存在情绪障碍或者人格不健全的问题。现实情况中,青少年群体本来就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这都是造成今日问题少年日益增多的社会因素。

然而,问题少年背后的最主要因素“教育”问题却被忽视了。日前,在中国儿童中心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双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儿童人格状况的一些问题。现实的儿童教育重知识,忽略心理成长,儿童健康人格教育被社会忽视了。中国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也是符合一般教育的规律的,儿童时期人格的形成,将影响人的一生。中国儿童中心主任、儿童专家丛中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家庭、学校和校外教育都变成了知识学习,而忽略的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校外活动中的人格培养。著名外国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校外活动称之为“智力背景”、“大后方”。如果家庭和校外教育缺失,那么异化为考试机器的孩子们,心灵怎么健康,人格如何健全呢?

校外运动要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

儿童教育专家、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从中笑

近年来,我国媒体报道儿童、青少年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问题少年似乎比以前要多了。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社会现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与多年来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不无关系。

儿童认识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对主体之外的事物和人的认识。主观世界是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有什么烦恼,什么时候需要别人帮助等。我们的教育更多强调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忽视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感觉这个孩子太成熟了,缺少这个年龄应有的童真、热情,对外界事物缺少好奇心和兴趣。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抓别人头发,后来发现他是想与别人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他以为抓人家的头发就是一种友好的行为。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充分的展示自己,他会想到别人怎么看我,他的自信心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这种个性带着他走向中学、大学,致使他们的人生很多时候以悲剧落幕。

比如说,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他不能容忍受害者黄洋的学习成绩超过他,嫉妒心作祟,让林某做出了这种极端行为。重庆10岁女孩摔婴案中,这个10岁的小女孩还不具备是非观,她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发泄。这种方式不正确,她并不知道。因为她的父母没有教过她什么叫爱,小女孩不知道爱是什么,所以她不知道婴儿是需要被爱护的。正好在那个时间,小女孩有不良情绪,她以这种暴力的形式发泄在受害的婴儿身上。

许多中国父母、老师在向孩子强调学习成绩时,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如何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快乐。他们所能理解的快乐,就是独享和占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格的不健全和缺失,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的一生都会缺少幸福的自信、能力和勇气。

健康人格的关键是要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和和谐。当我们彷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不平衡;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平衡和谐的。健康人格就是构建内心世界的自平衡、自和谐。这种自平衡像我们学习舞蹈一样,首先要学习基本功,把基础打牢。内心世界的自平衡就是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有成功有挫折,在平衡--不平衡--再平衡中发展和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在不同层次上达到自平衡,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相互统一,相互配合。校外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实践性和灵活性,我们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在校外教育中孩子是被迫学习、模仿,那么这样的校外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把孩子最原始的,回归生命的潜能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体育、艺术和科技课外活动,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陈赢/文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