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风情:乾隆亲自设计 打造藏地style佛国世界

2014-12-03 12:06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2月3日,在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中,有多座设计精巧的小园林和宗教场所的遗址保留至今。这些建筑大多由于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时经费不足而未予重建,因此到现在都一直保留着1860年那场大火之后所留下的残破景象。颐和园(乾隆年间初建时称为“清漪园”)内的每一处建筑,都融入了乾隆皇帝对于古典园林的完美设计追求。这位“十全老人”为了建成一座自己的理想国,在这里倾注了太多的智慧和理念,甚至很多建筑就是他本人自己亲自参与指导和设计的。

未标题-1

按照西藏风格打造万寿山楼阁

乾隆十三年(1748年),西藏地区的很多寺院都迎来了一批从北京派来的专员。这支队伍中有两名大臣,一名画工和一名测量师。这正是笃信藏传佛教的乾隆皇帝亲自委派的一支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摹绘藏区著名寺院的平面图,并且把图纸带回北京。乾隆皇帝的这一举动,将为清代的园林建筑史谱写下光辉的一笔。

测绘工作在当地相关人员的配合下进展得很顺利。乾隆十七年(1752)年,这支团队来到了位于今天拉萨市西南的扎囊县。在这里他们测绘了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鸢寺。并且对寺院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乌策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统计。这座桑鸢寺,整体上就是模仿自佛经中所描述的世界:中央的乌策殿,代表宇宙的中心,也是佛陀所居住的须弥山,而两座配殿则代表太阳和月亮。四围的附属殿宇则代表着人类所居住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这些精心测绘的图纸,也将成为日后兴建清漪园四大部洲建筑群中的香岩宗印之阁、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以及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之庙、北京香山宗镜大昭之庙(二者为同一时期的姊妹篇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行人马返回北京后,浩大的工程便开始运作了。施工地点即选在了京城西郊的清漪园。这座风景如画的园林兴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起初是借着疏浚水利和操练水军的由头,将京西旧有的西湖(即今昆明湖)湖面东扩一倍有余,并将湖底清淤泥土和新开挖的土石方堆到湖北面的瓮山之上。等到工程结束后,乾隆皇帝便以“既具湖山之胜,能无亭台之点缀乎”的借口,再加上为自己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的由头,兴建了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他也把自己的很多理念性和理想性的东西融入到了园林设计中去。整个园子的湖山胜境,可以说完全就是杭州西湖的翻版。这座让他倾注心血的园林就是他的一座理想国。而位于园中万寿山后山的这座即将兴建的“后大庙”,也是他的精心规划之一。

工程的进展速度还是很顺利的。很快,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万寿山后山上便伫立起了一座楼阁——香岩宗印之阁。从整体上看,这座殿宇完全就是乌策殿的翻版。而这座藏式风格的建筑也在清漪园中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花承阁多宝琉璃塔

花承阁多宝琉璃塔

不过瘾又在承德兴建藏式建筑

就在香岩宗印之阁竣工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完成了一件大事情--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还特意下旨将这一片漠西蒙古曾经割据的地区命名为“新疆”。为了庆祝胜利,同时也为了团结其他各个部族,乾隆决定在第二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庄的北侧,同样仿照着西藏桑鸢寺的规制,兴建了一座大型寺院--普宁寺。并在这里接见了厄鲁特部四部首领,为巩固我国多民族团结书写了光辉的一笔。因为有了在北京清漪园兴建香岩宗印之阁的经验,这座寺庙里的大乘之阁无论从施工手法上还是规模上都要略胜一筹,因为毕竟有香岩宗印之阁作为施工的蓝本和参考。

与大乘之阁同时开工的,还有其他两部分建筑,一是位于阁楼后面的藏式风格的四大部洲建筑群,二则是位于阁楼前面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等汉式风格的建筑。当然这座寺庙更为世人所瞩目的,莫过于大乘之阁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了。

也许是这座寺庙的建筑样式太让乾隆皇帝着迷了,于是几就在普宁寺刚刚竣工之时,他决定在香岩宗印之阁周边,也采用了几乎和普宁寺一样的模式,兴建起了前后两大部分建筑。修建好的这座寺庙和普宁寺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姊妹建筑群。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也让这座寺庙显得非常独特。

京城第三的大型殿宇毁于战火

从清漪园的北宫门入园,迎面看到一片山石,绕过这组山石,视线豁然开朗,一座大桥展现在面前,站在桥上,远远地便能望见四大部洲建筑群。桥下则是仿照苏州街市而兴建的苏州街建筑群。过了大桥拾级而上,便来到了由三座牌楼围起的一处平台。这座平台上广植松树,被称为“松堂”。这里原本应该是寺庙山门的位置,但是由于清漪园后山这个地段比较狭窄,因此设计者做了一个灵活处理,去掉了山门、天王殿等建筑,而以一片白皮松和油松所组成的松树的海洋来替代。而取得的效果便是这片松林所形成的严肃的氛围不亚于正统的寺庙山门。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焚毁了这片松林和三座牌楼。直到100多年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重建苏州街的时候,位于北侧的慈福牌楼才得以修复。而东西两侧的牌楼,则仅留下了几座夹杆石,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

过了松堂,登上几级台阶之后,便来到了第二个平台。这里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楼阁,即宝华楼和法藏楼。这两座楼阁同样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没有予以修复。

从第二个平台再上去几级台阶,便是须弥灵境大殿了。这座大殿是在普宁寺大雄宝殿竣工后所修造的,因此建筑风格甚至是大殿内的陈设完全是前者的翻版。但是规模却要远远胜过前者。根据档案记载,这座大殿面阔近50米,进深则有30米,建筑面积接近1500平米。在北京地区来讲几乎是仅次于故宫太和殿和太庙正殿的大型殿宇。即使是今天,站在这座大殿的遗址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昔日规模的宏大。

现在在这座大殿的遗址上,存放有四件石刻艺术品,即两头石狮子和两座石经幢。其中两头狮子是藏式风格的样子,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石狮子造型截然不同。

四大部洲的藏式建筑群永成追忆

四大部洲

过了须弥灵境大殿便是四大部洲了。围绕着我们刚才谈到的香岩宗印之阁四方,分别建有东胜神州,南蟾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四个大部洲。而每个大部洲的两侧,又分别建有两个小部洲,合起来便是八小部洲。除此之外还有两座代表太阳和月亮的日光殿和月光殿。同时香岩宗印之阁还和周边的四座梵塔,共同组成了代表密宗的“五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这五座尖顶建筑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北京正觉寺和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而这种建筑,正是佛教中曼荼罗即“坛城”的建筑形制。

而在整个建筑群的东西两侧,各设置有一座小型庙宇,作为对中心建筑的拱卫。它们分别是东侧的善现寺和西侧的云会寺。这两座寺庙现在都有部分建筑遗存。

四大部洲建筑群这组极具雪域高原特色的建筑群被焚毁后没有进行全面修复。甚至慈禧太后在整修这一区域的时候拆除了残破的南蟾部洲台殿,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汉式的山门殿建筑,而香岩宗印之阁也被改建为了一座单层的建筑,失去了最初设计的本意。直到解放后这里猜得到比较大规模的整修。但是香岩宗印之阁这座具有浓郁藏地风格的建筑最终没有被复建,而须弥灵境大殿的基址也像一块伤疤一样,留在了颐和园的后山。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杨征/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