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风情:乾隆给自己留的退休疗养屋毁于战火

2014-12-03 12:06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2月3日,须弥灵境大殿的西北侧不远处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山包,在这座山包的顶端乾隆皇帝构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楼阁--构虚轩。这畅轩是乾隆所钟爱的一座书轩,更是一处登高赏景的好去处。从楼阁建成之日起,每年乾隆来到清漪园,都要登上楼阁凭栏远眺。尤其在四大部洲景区建成之后,这里更是一处能够欣赏整个景区的好去处。甚至乾隆还会在这里远眺园子外面的乡野风光,去想象那些自己难以经历的田园野趣。

清可轩崖壁山的乾隆题刻

清可轩崖壁山的乾隆题刻

乾隆最钟爱的殿宇仅余石刻

由构虚轩往西南走不远,便来到了一处山景园林,这便是赅春园,这座园中之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从北面的宫门进入,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座人工山石堆砌起的高台,沿着石阶走上去,便来到了蕴真赏惬殿。从名字就能感受到这座殿宇的意境。“蕴真”二字出自谢灵运的诗句,意思就是在大自然中去体会真情趣。乾隆忙于政务,只好把对于纯真自然的追求寄托在诗文或是景点的命名中。在清漪园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昆明湖东侧的“夕佳楼”,名字来源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但是实际上乾隆每次来清漪园都是上午到达,中午即返回圆明园。这也是对于他违背自己不再大兴土木的诺言而修建这座园林的一种自我惩罚。因此他是从来没有站在这座楼上去欣赏西山落日的美景的。

蕴真赏惬殿东西两边各分出一道长廊,其中一条通往更上一层高台的爬山廊。之后就到了赅春园中最为主要的一处建筑--清可轩。

乾隆皇帝对于清可轩的钟爱简直到了非同一般的境界。光是为这座殿宇题写的诗文,就多达四十八首。而且有很多都是直接镌刻在山石之上。这座大殿究竟是哪里吸引着这位皇帝呢?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的考察我们发现,这座殿宇实际上就是乾隆为自己兴建的一座神仙洞府。整个殿宇居然以自然山体作为自己的后墙,房檐都是从山体上开始搭建,使得整个殿宇和后面的山体完美地融合成了一体。他在自己的诗中说道:“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这两句说的是江苏镇江的两座寺庙,一座是金山寺,这座寺院由于规模极为宏大,使得游人从远处看去只见其寺,不见其山。而另一座焦山上面的定慧寺,则深藏在山凹中,需要仔细寻觅方可得见。而乾隆对于这两处的看法却是“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而他所营造的这座清可轩则是“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可谓是恰到好处。如果这座殿宇能够留存至今,我们也真的能够感受到这种意境。走进大殿,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阵清凉,里面所有的陈设,都是利用纯天然材质打造,而由自然山石所组成的后山墙上,则都是乾隆皇帝的题刻。包括位于正中间的“清可轩”三个字。如今清可轩已经成为一片遗址,但是这些石刻有幸留存到了今天。

乾隆给自己留的退休小屋毁于战火

清可轩向西,沿着崖壁走几步路,又出现了两处景点。第一处名叫香喦室,这里是一处人造山洞,里面供有佛像,而且在洞顶处又特意开了一个类似天窗一般的小洞,使得人坐在洞里也能借助这一缕阳光来静心读书。乾隆皇帝就经常在这座洞里修身养性,甚至有传说称他会在自己生日的那天在这里参禅打坐,并且念诵经文为自己的生身父母祈福。在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六年的两首诗中,出现过“所期归政七年后,静坐其中阅梵书”和“冀阅五春秋,于此消清福”的诗句,讲的都是乾隆皇帝在早年间许下的一个愿望,即在位满六十年后传位于皇子,自己则过退休的生活。可见这座香喦室也成了他为自己退休后所准备的一处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第二处名为“留云阁”,是仿照着南京弘济寺而修造的。弘济寺后来为了避讳乾隆的名字而改名为永济寺。这是一座临江而修建的在崖壁上的寺院,其中“永济江流”还是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乾隆南巡的时候曾经到这里游赏。烟波浩渺的长江和险峻的寺院建筑一定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乎“移天缩地在君怀”,这座寺庙便以留云阁的方式出现在了他的理想国--清漪园之中。

永济寺和留云阁后来的命运竟然出奇的相似,它们都被战争所摧毁。其中前者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炮火之中,而后者则毁于英法联军的熊熊烈火。唯有当初供奉在阁内的佛祖和十八罗汉的石刻造像仍然留存在崖壁间,让我们还能些许领略它当年的风采。

绮望轩遗址仍有移步换景之美

绮望轩小院遗址

绮望轩小院遗址

从赅春园宫门出来,沿着后山的小路再向西走,然后右转到一条分岔路上继续前行。到了一处树林阴翳、山石环绕的地方,您就得睁大眼睛盯准一个小的拐角了。转进去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由两边山石所围拢成的一条小路向前,颇有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不久就会见到一个小洞,穿过小洞豁然开朗,便到了另一座园中之园——绮望轩了。

绮望轩是一处北邻后溪河,南倚万寿山的小园林。别看规模不大,但是这里却是由一轩一楼一斋四亭和六十四间连接这些建筑的游廊所组成。主体建筑绮望轩和今天颐和园里见到的南湖岛上的涵虚堂非常像,北侧是一个临水码头,登岸后可以有两种入园的办法,其一就是沿着两侧的八字蹬道向上,走到绮望轩的北门,或者就是钻进蹬道下面的一个神秘的山洞,沿着山洞内的隧道走进园内(出口就在绮望轩两侧)。站在高台之上向北望,后溪河景观尽收眼底,而且对岸还有两座小亭所组成的“看云起时”,从名字的意境就可以体会它当年的秀色了。

如果说颐和园内的谐趣园以水景而闻名,那么绮望轩便是以山景为胜了。即使是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一片已经成为遗址的园中时,仍可发现那种移步换景的美。

遗址上的石刻表明有西洋人参与设计

花承阁石刻基座上的海兽造型

花承阁石刻基座上的海兽造型

从四大部洲建筑群往东行不远,就会见到右手边一座类似城关的建筑巍然屹立在半山腰。爬上山坡走近细看,才会发现这是一座半月形的城关,在城关的最西侧,是一处已经基本看不出原貌的遗址(仅存下半层的南北山墙),这便是花承阁的遗址。花承阁本身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本身连接着半月形的城墙,所以从城外看是一座两层的楼阁,但是顺着山石爬上去,走到城台之上回过头来看,发现这座阁楼从后面看变成了一座单檐的大殿。这正是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地势所营造的一个建筑奇观。

沿着花承阁东侧二层的北墙门出来,便进入到了城台上的游廊之中。这三十多间游廊是登高赏景的好去处,北可望红山口和远处的百望山。游廊的南面,是一座小型寺庙,主殿名曰“莲座盘云”,是供奉观音大士的殿宇。除此之外乾隆年间在这里还供有擦擦佛2632尊。主殿北侧东西各有配殿一座。可惜这些木结构建筑都毁于1860年的大火,唯有遗址存留至今,供大家凭吊。

值得一提的是,在莲座盘云主殿正前方,有一块从北宋皇宫御苑艮岳挪过来的一块观赏石。而观赏石下面的石座,更是雕刻有千奇百怪的十几只不常见的海兽。这些海兽在我国很多典籍中甚至很难查找到出处。根据专家们的分析,它们的造型具有典型的西洋式风格。因此有一种大胆的提法指出当时供职清廷的一些西洋艺术家如如郎世宁等,很有可能参与了这处景点的设计和修建。在清漪园中,除了这一处以外,另一处已经被我们在档案中所发现的西洋人参与设计的建筑,便是著名的长廊了。长廊上很多幅装饰彩画,都是经由乾隆皇帝特批,由西洋画师所绘制的。可惜这些原装的彩画,伴随着那场大火,彻底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大损失。

上述景区多是游客容易忽略之地,目前除清可轩景区目前实行封闭管理,其余都可以仔细游赏一番。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杨征/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