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姜德明新著《梨园书事》话梨园 追忆梅兰芳往事(图)

2015-01-31 12:2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1月31日  北京  《梨园书事》,姜德明先生新著。这本书以关乎梨园的各种著述为绍介对象,早是民国初年的几近孤本《梅兰芳》,晚至1930年代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辑文章六十五篇,彩色图片二百余张。精装,雅致。当这本书签印之际,2014年12月23日责任编辑北京出版社杨良志与特邀编辑人民日报社余京京,乃携终样呈请姜先生过目。遂有此记。

《梨园书事》书影

《梨园书事》,姜德明先生新著。

搜狗截图15年01月30日1009_2

《梨园书事》中梅氏戏装藏书票。

搜狗截图15年01月30日1010_3

姜德明先生近照。

位于金台路的人民日报大院中,一幢幢宿舍楼以“民”字挂头,“民XX号楼”排点开。当你走近这些楼时,心中不由会有一种平和、亲近之气漾起。设若当年拿“官”字或“皇”字等字来挂头——这像这些年来我们见惯了的什么“君临”什么“官邸”什么“公馆”之类的楼盘名那样,那么,我们走近这些楼,大概心中的气息会有不同。

而当你坐在姜德明先生“民”字楼中的一间书房时,这种亲切、和融的感觉会更为强烈。依南窗横置一条长桌。桌后是主人座,放有坐垫的旧椅子;桌前是客人座,带扶手的沙发,有松软的毛毯,让你做下来很舒适。冬日阳光洒满了桌面,玻璃板下压着谁用毛笔恭楷书的一方笺页,桌右端小纸盒内三五支常用笔,黑的,红的,左边参差着一叠稿纸,已经写上了些什么。更引人注目的是靠着东墙和西墙那两排顶天立地的书柜,读书人多知道其中藏着无量的现代文学的珍稀版本。

话题当然要转到今天拜访的主旨上来。我们拿出了即将付印的彩色校样,其旁还有宣纸包着的一叠藏书票。姜先生首先看藏书票。藏书票仿若扑克牌大小,设计家是著名版画家、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杨忠义先生。因为《梨园书事》有近一半的文章关涉梅兰芳,所以藏书票以梅氏戏装头像为主题,娟眉秀目,头饰上红珠绿翠间用毛笔补点的耀金闪闪。右侧是“梅兰芳”签名三字。左侧上篆“京剧艺术”四字章,中部作者名“忠义”二字章,下部将表示藏书票的拉丁文“EXLIBRIS”巧妙地安置如衣上绶带。藏书票的下端,铅笔蝇头小字“京剧大师 杨忠义 2014”,还有“1/100”至“100/100”的编号,表明此藏书票共制100帧。姜先生把藏书票捧在掌上细细端详,不由啧啧叹赞:“人说藏书票是‘版画珍珠’呀……”当听说此印《梨园书事》会有100部嵌藏书票的毛边本时,姜先生说:“那我可是叨了版画家的光了!”

翻开彩色校样,第一本是民国二年(1913)北京劝业场缥缃馆印行的《梅兰芳》,记录了十九岁的梅氏首次赴上海演出的盛况;后边有民国五年(1916)上海石印书局的《梅兰芳黛玉葬花曲本》,为梅氏的第一部曲本。这些近百年前的旧册,内载梅氏的照片和手迹,还有名士樊樊山、罗瘿公、齐如山等的诗文,对今日的藏书者来说,已是至难淘换到的重品了。

《梅兰芳歌曲谱》已成拍卖场上的宠物。这一书,原来为梅氏的访美演出而印,最初是1930年刘天华的五线谱本,后来又有由冯剑影译成简谱的1943年重庆印本、1946年上海译本。齐如山所著两本书:1933年的《梅兰芳游美记》,1935年的《梅兰芳艺术一斑》(实际上为梅访苏而印),也成为淘书者追寻的佳构。

翻到《梅兰芳的藏书》《梅家的戏本》等篇,姜先生的双眼在茶杯的热气后迷离起来:“大约是三十年前吧,我一次去梅家做客,梅绍武先生曾拿一份书目让我看。原来梅兰芳藏有他祖父、父亲手抄的曲本,还有乾隆内府的五色抄本……这在中国戏剧史上难得呀!”姜先生还忆起梅家的一项特色收藏:老戏单,“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如今每一张都很珍贵了。”

校样中一张齐白石与梅兰芳的彩色合影使姜先生停住了手。“大概是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拍《画家齐白石》,二拍《梅兰芳舞台艺术》,都使用进口的彩色胶片拍摄的。六十年过去,这些纪录片再播播才好哪。”姜先生仔细看定这张照片,“两个人照得都很好!一年多后,白石老人就过世了。”话及齐梅之交,自然会说到齐赠梅画,“梅先生家里种了上百棵牵牛花,齐老人就画牵牛花赠他,还题字让人把园中花与画上花比一比。”姜先生回忆着,他的脑中应该是在捕捉牵牛花画的旧影……“咱们这本书的封底,白纸另印后嵌上一幅梅兰芳画的梅花《春消息》,挺雅致。”说着我们展出校样的封底请姜先生看。“好,好!这该是很费工啊。”姜先生轻轻地摩挲着那幅小画。

闲聊了几句梅氏的戏,余京京忽然冒出了两句俗语:“有钱就听梅兰芳,没钱不听瞎汪汪!”说这是自己少时排队买梅戏票爱说的“诗”。姜先生笑后略一沉吟,说俞平伯晚年回忆当初看梅《黛玉葬花》后,曾与梅把酒畅谈,留下这样一副对联:

踏月六街尘,为观黛玉葬花剧;

逢君一杯酒,却说游园杜丽娘。

余京京忙说:“这对联比我那个稍逊风骚!”

翻过了姚茫父的《弗堂类稿》、罗瘿公的《瘿庵诗集》,姜先生在《日下梨园百咏》、《北京女伶百咏》停了下来。“百多年前线装本,用竹枝词的形式来写,注文更有史料价值。”京剧楹联《钧天俪响》,姜解释,“百多年前的玩意儿,把京剧戏名用对联的形式开列出来,比如‘斩雄信’对‘打严嵩’,‘秦琼卖马’对‘苏武牧羊’,等等,极不简单;没想到光戏名就列了八九百个!”当翻到《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时,姜先生转身丛书柜中取出了两函:北平邃雅斋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平松筠阁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他说:张次溪编的这些东西,(20世纪)30年代不过印了几百部,其价值是很难得的,不应该让它们湮没了。我回告姜先生,人尝道“京华掌故数‘金’(金受申)‘张’(张次溪)”,北京出版社已出了金受申的著作《口福老北京》,对张次溪也开始选编了。姜先声连连称好。

当告别姜先生时,余京京说,下个月《梨园书事》出版,姜先生参加一次签名售书活动吧?姜连忙摆手称不。我提议道,约几位老朋友,来个出版座谈会吧?姜仍婉谢。怎么办?请读友诸君,我们在书上见吧。

相关链接:

姜德明,1929年生,1951年到《人民日报》工作,编文艺副刊三十余年。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书话作家,著有《书衣百影》《书边梦忆》《古董因缘》《新文学版本》《姜德明书话》《余时书话》、《与巴金闲谈》《燕城杂记》《拾叶小札》《猎书偶记》《书坊归来》《难忘王府井》等。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主笔:杨良志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