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检局发布入境禁带清单:多肉植物、燕窝等均属《名录》
2015年2月12日讯,北京国检局今天提醒归国探亲人员和出境游返京人员,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共有3大类16个条目的产品被禁止携带、邮寄入境,其中就包括深受国内发烧友喜欢的多肉植物。
昨天上午,首都机场T3航站楼行李运输机前,几只正在执行任务的检疫犬显得格外兴奋,对旅客从运输机上取下的行李闻来闻去。很快,一只检疫犬坐在一个行李箱前不动了。“这是发现情况了”,训犬师一边奖励给爱犬一块“美食”,一边说:“它们的嗅觉特别灵敏,主要就是靠闻。查验准确率在95%以上。” 刘平/摄
肥嘟嘟的多肉植物,因外形呆萌、易成活、好养护等特点,已成为办公室白领的“萌宠”,不过,未经检验检疫的“肉肉”其实暗藏杀机。北京国检局相关人员说,未经检验检疫的“多肉植物”存在传带植物疫情的风险,携带的土壤或栽培介质传带有害生物的风险也很大。根据我国法规,多肉植物属于“种子(苗)、苗土及其他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材料”的类别,被禁止邮寄、携带入境。据了解,北京国检局近来已截获大批多肉植物,都是通过国际邮件、逃避检验检疫审批进来的。
很多人在国外选择购买海参、燕窝等滋补品,带给家人做礼物;还有人喜欢购买一些当地特色水果蔬菜带回国。但是,这些也属于《名录》规定禁止携带入境的品种,去年年底,北京国检局就从首都机场入境的旅客携带的石榴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地中海实蝇。
这些国外特产都不能带
■日本
海产品。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牡蛎、秋刀鱼、鲔鱼和日本鰤鱼是日本海产品的代表。但是水产品却属于我国禁止携带入境名录中的一项。
神户牛肉。神户牛肉等(生熟)动物肉类(含脏器)及其制品是禁止携带入境的。
日本盆栽。作为一个插花艺术盛行的国家,在日本可以看到不少漂亮的盆景绿植,但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种子(苗)、苗木及其他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材料禁止携带入境。
东革阿里。东革阿里是生长在东南亚的一种独特灌木,具有强肾、健脑等多种功效。但由于最具药效的部分是其根部,很难完全处理干净,因此旅客携带回国的东革阿里经常带有泥土、昆虫等附属成分。现场检疫如果发现这些附属成分,该物品也将不被允许入境。
■首尔
人参。韩国人参闻名遐迩,尤其以高丽参著称。但是鲜人参及带泥土的人参因其可能具有繁殖能力并且土壤可能会携带线虫及其他病原物等,属于禁止入境的范畴。
动物制品。韩国生产的皮革制品,无论是原料还是制造技术都堪称优秀。但皮张、毛类在我国《名录》内,并且最近韩国出现禽流感、古典猪瘟、口蹄疫等疫病,市民可购买一些经过鞣制处理的动物皮张成品,尽量从经营规范的大型购物市场购买。
橘子。韩国济州岛以其橘子最为著名,根据旅检一线的经验,橘子是赴韩旅客携带入境频率最高的水果。然而水果是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携带入境的物品。
■新加坡
肉干制品。在新加坡,农历新年期间,吃肉干已成为一种文化和习俗。然而,诸如猪肉、牛肉、鸡肉等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是禁止携带入境的,旅客可在新加坡境内或旅途中品尝。
胡姬花。胡姬花被誉为新加坡的国花,色彩缤纷,引来不少游客携带植株或种子回国,但植物及种子为禁止携带入境物品。
■巴西
动物标本。巴西有大片的热带雨林,亚马逊中有许多珍奇的物种,包括美丽的蝴蝶、奇特的蜘蛛等,然而蝴蝶盘、浸制蜘蛛标本等属于动物标本,禁止携带入境。
黑豆、咖啡豆。巴西盛产黑豆及咖啡豆,然而生的黑豆及咖啡豆仍然具有繁殖能力,属于植物繁殖材料的范围,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对于植物繁殖材料进行严格把控,禁止携带入境。
蘑菇。姬松茸又名巴西磨菇,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然而这类植物产品在我国《名录》内,禁止携带入境。
■加拿大
水生动物产品。加拿大著名的水产品包括海参、三文鱼、象拔蚌、龙虾、黑貂鱼、北极带子、雪蟹和大闸蟹等,但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水生动物产品禁止携带入境。
西洋参。加拿大是目前北美洲最大的西洋参生产国,然而,新鲜的西洋参属于植物繁殖材料的范畴,是《名录》明确规定禁止携带入境的。
■美国
花旗参。新鲜的花旗参属于植物繁殖材料的范畴,是《名录》明确规定禁止携带入境的。
海参。海参属于水生动物产品,是《名录》中明确规定禁止携带入境的。
■欧洲
奶酪等奶制品。我国对于动物源性奶及奶制品控制十分严格,禁止携带入境。
香肠火腿。火腿在欧洲是一大特产,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黑森林火腿、意大利的帕尔玛火腿等。然而(生或熟)肉类(含脏器类)及其制品在我国《名录》内,禁止携带入境。
水生动物产品。龙虾、田螺、鲱鱼等,在欧洲是著名的美食材料,不过水生动物产品在我国是属于禁止携带入境的,可以在旅行途中品尝,但是切记不可携带入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杨滨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