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天桥老人杨秉诚一声晚报半生情 叫卖《北京晚报》26年风雨无阻

2015-03-16 15:36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16日,一声晚报,半生晚报。76岁的杨秉诚老爷子卖了26年《北京晚报》。暗绿的老自行车,蓝色的建设服,车水马龙的天桥十字路口,声声晚报带给他一个平静的晚年。珍藏卅载,呵护卅载。家住劲松的高先生收藏了30年的《北京晚报》,一天不少,一张不缺。他给晚报打来电话热情地问:“你们需要吗?”开满梨花的皖北砀山县卢庄村,73岁的卢旭民老人让记者参观了他订阅了18年的《北京晚报》,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家里的二层阁楼上。这18载远隔千里的情谊,只是因为1996年他来北京的一次邂逅。

r3

永安路邮局二层。每天下午2点,杨老爷子早早过来,和大家聊聊天,取回当天的报纸。这一天,北京晚报的头版是养老金上调的消息,老人放心了,今天的报纸肯定好卖。

整整一个月来,这样的故事时时感动着晚报的编辑记者们。今年2月15日,是北京晚报复刊35周年的日子。3月15日,是北京晚报创刊57周年的日子。“纪念一下这个日子吧!北京晚报,那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月来,这样的来信来电就没断过。有这样的读者,我们满怀感恩;有这样的情谊,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我们开设一个栏目,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和几十年的老读者们一起感受咱们独有的晚报滋味。晚报感谢您!

一声《北京晚报》 吆喝了26年

r7

老爷子认真的将副刊版面和新闻版面插在一起,整理好

“晚报……”一声吆喝,不仅划破了小胡同的宁静,也盖过了两广路上的隆隆车声。76岁的杨秉诚老人,身穿蓝色建设服、戴着蓝色的帽子、推着旧自行车,每天准时出现在天桥十字路口附近。虽然没有人记得他究竟是哪一天开始成为卖报人的,但26年来,这个身影伴随着“晚报”的吆喝声,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叫卖《北京晚报》 26年风雨无阻

r4

两点刚过,老爷子骑上车开始送报纸。从永安路邮局出发,经阡儿胡同、腊竹胡同、大川胡同、永安路。。。。。每天骑行11公里

下午4点多,76岁的杨秉诚老爷子,身着一身蓝色的建设服,骑车经过天桥十字路口。他就住在天桥西北边,赵锥子胡同里。马路中间是圈起来的地铁工地,老爷子没抬眼,似乎地铁与他的距离太远了。他卖《北京晚报》,已经26年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从未落过一天空。他坐过一次地铁,当时票价1块钱。

每天下午送完报纸后,老爷子都会出现在天桥市场斜街南口,放下自行车,怀里揣着小狗,一声声喊着“晚报”,卖剩下的报纸。老人,建设服,小狗,破自行车,老北京的天桥。

离着老远,老爷子就抖搂着报纸给人家看头版大标题,“涨工资了啊。”这一天,《北京晚报》的头版头条消息是“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赠305元”。这个消息让当天的《北京晚报》格外好卖,卖报的和买报的人们都面带喜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这涨工资的消息,跟杨老爷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尽管他已76岁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他没有户口,更没有养老金。

每天骑行11公里 走街串巷卖报纸

r1

虽然挣来的都是零钱,老爷子依然码的整齐

中午12点,永安路邮局二层,这里是分发报纸的地方。每天下午2点,《北京晚报》会准时送到这里。杨老爷子会早早过来,和大家聊聊天。这是一个周末,考虑到休息日买报纸的人少,老爷子只拿了40份《北京晚报》和10份《法制晚报》,认真地将《北京晚报》的副刊版面和新闻版面插在一起。他看到头版养老金上调的消息,放心了,今天报纸肯定好卖。

两点刚过,老爷子骑上车,开始送报纸。记者跟着老爷子,从永安路邮局,一路经过阡儿胡同、腊竹胡同、大川胡同、永安路……

这一路,有的人是在老爷子这儿订了报,也有的人每天都会零买。老爷子一路吆喝,那声音洪亮,显得年轻,盖过一旁汽车的发动机声。这一路,老爷子随时停车随手给路人拿份报纸。到了天桥,这一天的旅程就剩下回家的一小段。记者看了一眼手机软件,一共骑了11公里。北到两广路,南到德云社,东到金鱼池,西到南横街。

回到家,老爷子抱出了他的小狗。小狗是天桥的一位老街坊托付给他的,“我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能抛弃。”老爷子的家是一间小平房,中间打了隔断,他和老伴一间,28岁的儿子住在另一间。老爷子是48岁老来得子。

没考上电影学院 改变一生命运

杨秉诚老爷子祖籍河北安国,爷爷是个教书的私塾先生,写得一笔好字。1940年,老爷子出生在四川,很小的时候,他跟随母亲从四川来到了北京,家住在正觉寺附近,也就是现在护国寺附近的正觉胡同。解放前,父亲退役回到北京的家里。

杨秉诚则在弘善寺小学、男13中读到了初中毕业。上小学时候的杨秉诚,爱好练字、画画、音乐,中学时候还给班里足球队守过大门。小学毕业的时候,上海电影学院曾经来招生,杨秉诚参加考试,但被看榜的父亲告知,榜上无名。但几天后,他听到一起考试的小伙伴说,他考上了,只因为发在第二榜,可能父亲没有看到。杨秉诚找到工作人员处,说明情况后,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因为名额有限,你不来报到,下一个人就来了。最终,工作人员给他单独安排了一次补考,让他唱了两首歌,却并没有录取他,“大概是工作人员为了安慰我,才象征性地安排了这次补考。哎,如果这次考上了,我的命运也就不一样了。”

1953年,杨秉诚家搬到了小蒋家胡同,即现在前门东南边的小江胡同。初中毕业,他来到北京电子管厂钨钼分厂上班,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眼看着厂房盖好、开始生产。北京电子管厂即774厂,当时还是军工保密单位,写信都是“23号信箱”。

1959年,在电子管厂,杨秉诚犯了一次错误,被拘留了15天,因为他捡到了一块废铜,卖了钱。这块废铜,改变了他的一生。随后,他被安排到新都砖瓦厂工作,后又调到天河化工厂。1963年,他看到了路边的标语,国家正在招兵,于是,他参军来到了新疆,感觉很光荣。

然而到了新疆,他才知道,他们当的不是兵,而是筑坝工人。和想象中差距太大,四五个月之后,他和当时20多个一起来到这里的同伴,一起坐车回到了北京。让他必须回家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父亲被打为历史反革命,全家被轰回了河北安国老家。

回到北京的杨秉诚,为了父亲的事情,找父亲的单位寻求解决。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但就在1965年即将办手续时,社会动荡开始,不仅全家没能回到北京,他自己也被关了7天。 

独自穿越沙漠 回到河北老家 

r2

一边吆喝着卖报,老爷子一边和老街坊说笑

随后他又回到新疆,这次工作地点变成了煤窑。干了两个月,当地一位老人得知了他的情况,跟他悄悄约定,让他假装买东西,趁着夜里逃跑。周围是茫茫沙漠,往哪跑?老人给他指了个大概的方向,说大概六七天,可以走出沙漠。他没带食物和水,第三天的时候,他晕倒在沙漠的一个沙坑里。

睁开眼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30岁上下的姑娘。这是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川姑娘,杨秉诚将自家的遭遇跟姑娘一说,姑娘直掉眼泪,随后让他等候,姑娘则跑回兵团,给他拿来了十多个馒头和一壶清水,还给他指了路,介绍他前往车站,找自己的朋友。“她叫李租玲,她救了我一命。也许这辈子我都没有机会见她第二面,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她。” 

带着这点儿干粮和水,杨秉诚继续在沙漠里跋涉。很快,食物和水也用尽了,“你们没有体会过在沙漠中独自行走的那种绝望。四周围全是沙子,看不到一个人;每天白天太阳能烤死人,晚上又能冻死人。”一步一陷的沙地,更加速了他的绝望,他不知想了多少次,这辈子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他被女知青帮助后的第五天,他突然看到了远方的黑烟。朝着黑烟的方向又走了一天,他终于来到了火车道旁。在沿线的火车站,他找到了女知青介绍的四川朋友,这位热情的朋友,给他带上了馒头、四川腌辣椒,指引他走到哈密,那里有通往北京等各地的火车。

一路艰辛,他终于来到了兰州,那一天是大年三十。

又经历几天的行程,他终于回到了安国老家。母亲看到她的瞬间,哭了。他脸上皮掉了一层,鞋底已被磨破。好在一家人团聚,从此,他在家里随家人务农,熬过了文革岁月。

全家返回北京 他却没了户口 

r5

老爷子进去送报纸,而不是修手机,他根本没用过手机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北京晚报》。那个时候的《北京晚报》,版面不多,但是挺休闲,让我印象深刻。”年轻的杨秉诚从未想到,这份报纸竟然最终成了他后半生的伴侣。

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户口,回到了北京。当时还多亏了一个朋友的帮忙,给他们家在西三旗找了一间农民房,有了房子,就能落户了。杨秉诚松了一口气。后来他家搬到了赵锥子胡同,方便上下班。但是,杨秉诚本人的户口,却迟迟没有办理。因为他当时是独自跑出来的,新疆当地认为他失踪了,死了,已经注销户口。

没有就没有吧,生活总得继续。老爷子来到崇文职工中学的三产公司,跟着公司做些工厂设备的生意。在别人的介绍下,他结婚了,妻子比他小20岁,承德人。 

由于没有户口,他走到哪里都是临时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曾给位于体育馆路的体育报社送报纸,骑车带着几百份报纸,大夜里直奔德胜门。尽管这样的生活实在颠沛,但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卖报的道路。因为当时干别的都有人管,只有卖报纸没人管。

妻子则被街道照顾,安排在托儿所工作。后来杨秉诚通过卖报纸和邮局熟了,妻子到邮电局上班至今。 

卖报纸的好日子,出现在2000年前后,当时一天能卖600份《北京晚报》。车前车后装满了,每天要拉两趟。如果天气好,晚上9点前所有的报纸都能卖掉。如果赶上刮风下雨,报纸没卖完,他会在午夜前到前门附近继续吆喝。

下雨的时候,他就躲在旁边的商店屋檐下继续卖报成了街头一景。

推车卖报之后,杨秉诚老爷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天桥。陶然亭、天坛公园,近在咫尺,几十年都没去过;上一次坐地铁是趁着上午空闲去找老妹妹,当时的地铁票价还是1块钱一张。

穿惯了建设服,杨老爷子这么多年也从没穿过别的衣服。“没什么理由,就是习惯了。我还留着两三套全新的呢。”

卖报的日子 老爷子却很知足

r6

老爷子的午饭和晚饭是4个烧饼,留学路上的摊主都特别照顾他,7毛钱一个的烧饼只要老爷子5毛

真正有多苦,也得是老爷子自己才能说清。他说,每天的饭食,中午两个烧饼,晚上烧饼两个,配上点儿小咸菜。老爷子每天都在留学路的那家店买烧饼,卖报纸路上就解决吃饭问题了。烧饼店也照顾老爷子,不仅7毛的烧饼卖给他5毛,还经常不收钱,“这老爷子,这么大岁数,每天辛苦卖报纸,我们愿意照顾。”

烧饼递到老爷子手里,经常还不收钱。不收钱不行,老爷子拿出一份报纸,扔在了柜台上;可是还没来得及扶正车把离开,店主小伙子就跑出来,把报纸扔回了老爷子车筐。

小小一条留学路,好吃的东西真不少。路边的白水羊头,每天会把碎肉、骨头渣子送给老爷子,连带老爷子家里的三只小狗从此吃喝不愁。

傍晚时分,老爷子的报纸卖完了。几十份报纸,能挣十多块钱。加上早上卖报送报,一个月大概不到1000块钱,老爷子说,吃烧饼足够了。

他的孩子在北京读到高中毕业,考虑到回原籍参加高考,教材都不通用,便直接参加工作了,现在也在邮局。全家人最担心的,还是杨秉诚老爷子的身体,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医疗保险。好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新闻又重新提到了落实户口的政策,让老爷子看到了希望,他等待着派出所的民警跟他联系——此前民警答应过带他跑以前的单位,查找档案等个人资料。

命运让一个世界有些冰冷,但人情又让老爷子离不开一辆自行车和一句“晚报”。雨天骑车摔倒了,一车报纸都沾了泥水,但拿给老主顾,得到的却是比平时更多的感谢;不认识的人,根本不会去问原因,便买下湿了的报纸;“老有人给我5块钱,但就要一份报纸,说什么也不让我找钱。还有一次,一个小姑娘说,把钱扔在车筐里了,拿了一份报纸走。待她走远了我才得空往车筐里一看,那是一张100块的啊。”

一个没有户口,没有养老金,却会在今天还穿着一身建设服,上衣兜里揣着钢笔,带着蓝帽子,怀里揣着小狗,站在天桥市场街南口,吆喝那26年没变味儿的“晚报”的平凡老人,他就是76岁的老爷子杨秉诚。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张硕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