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追鸟人讲述精彩故事 和鸟比耐心是种乐趣有规矩是因为爱

2015-03-20 11:05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20日,北京有一群拍摄野生鸟类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着拍摄,足迹遍布全中国。追鸟人从1995年开始出现,如今北京真正的“老鸟”大约300人。之所以称“老鸟”,并不仅仅是因为资历或年龄,“老鸟”们都具备一颗对大自然的关爱之心。昨天记者跟随年过六旬的“老鸟”李和林,一起前往怀柔拍鸟,看看他们的世界如何精彩。

q12

和鸟比耐心是种乐趣

q13

昨天上午8点,李和林与其他两位追鸟人一道,开车进了怀柔白河湾,这次要拍的鸟是石鸡。石鸡虽然算不上是濒临灭绝的鸟类,但在北京是不多见的,这种鸟对人的警惕性特别高,想目睹石鸡真容,往往要等上数个小时。李和林说,跟鸟比耐心,是最大的乐趣。

山路七拐八拐,车终于在一座大山面前停了下来,车与山之间,还隔着一条河,这里是唯一能有机会拍摄到石鸡的地方,而季节也必须是初春,山上食物少的时候,石鸡才有可能下山觅食。

李和林一行人原本以为自己来得最早,甚至是独一份,不料此时旁边的浅沟里,已经停着一辆车,车身侧对大山,车窗开着,窗子里伸出两个镜头来。人家不仅来得更早,也早做了准备,山前的一片空地上,架着几块石头,上头扑了小米,用来引诱石鸡下山。

“要上厕所或者伸伸腰的,就趁现在,一会儿可就不能再下车了!”李和林告诉记者,石鸡非常怕人,山前有人绝对不下来,大家只能在车上等,就连说话都要轻声细语。别看北京城里这两天已经回暖,怀柔深山里早上的气温并不高,李和林灭了车,又开着车窗,车里车外的温度无二,仅仅半个小时,低温就开始折磨人了,连说话嘴边都带着白气儿。

上午9点多,按照预估的时间,石鸡有可能下山觅食,但这些神秘的鸟并没出现。李和林把镜头对准了山顶,“上头一直站着一只隼,可能石鸡不敢下来了。没办法,咱们只能等。”

到上午10点多,一只飞过的乌鸦与山顶的隼掐了起来,隼只顾乱飞,无暇顾及山中的情况,这给追鸟人们又带来了希望。将近11点,李和林和同伴也开始有点乏了,毕竟长时间蜷缩在车里的滋味不那么好受。李和林勉强伸了伸腿,把提前预备好的凉烧饼拿出来掰了半块。静等、低声聊天,这个过程一上午都在循环,直到正午12点,车里已经没人再说话,今天能不能盼来石鸡还是未知数。

“下来了!”12点42分,李和林突然叫道,声音压得很低,但情绪非常激动。只见山边4只灰色的鸟,径直俯冲下来,但它们并没有来到近前,而是躲在河对岸的大石头后头,时而露出小脑袋,观察着外头的情况。而车里的李和林此时则大气都不敢喘,尽量放慢动作,摆出了等待拍摄的姿势。

僵持大约15分钟后,4只鸟突然展翅飞过河岸,站在预先架好的石头上,对着满地的小米大快朵颐起来。李和林则开始频频按动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绝于耳,眼前这4只鸟正是石鸡。它们的体态和颜色类似于鸽子,身上有少许黑白相间的条纹,红嘴红脚是最明显的特点。

10分钟过去,领头的石鸡发出了沙哑的叫声,其他三只跟着回应,李和林说,这是在叫大家集合,果不其然,4只石鸡凑到河边,振翅离地,几秒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4个小时的等待,只换来了10分钟的精彩,但李和林看着自己拍下的照片,却特别激动。

李和林来拍石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他觉得拍得还不够,“这次终于拍到了翘尾版的!”边看照片,李和林一边顾自叨念着。

拍一种鸟应该有多少个版本?李和林笑道,版本多少没有一定之规,就看自己有多跟自己较劲了。追鸟的人会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交流,有时看到自己拍的鸟是低头的,人家拍得是抬头的,心里就会痒痒,自然要再去一次。“就拿石鸡来说,各种姿势都该拍,顺光逆光也得有,背景是下雪还是晴天更是不同版本,算来光这一种鸟就够拍很多年了。”

“老鸟”比的不是岁数

q14

石鸡飞走以后,李和林一行人终于放心下车休息,而比他们先到一步的另一车追鸟人也凑了过来,一瞧还不是外人,圈儿里叫他“胖刘”,要说现在能有拍石鸡的机会,还得感谢“胖刘”,很多鸟并不是到固定地点觅食,正是“胖刘”最早在附近发现了石鸡的踪迹,所以在此喂食多次,才培养了石鸡定时下山的习惯,这片山也才成了北京追鸟人拍石鸡的最佳地点。

“胖刘”从1995年刚刚有追鸟人出现的时候就位列其中了,自称“老鸟”,而李和林虽然年长很多,但不过拍了几年,碰见的鸟不过七八十种,但也可称“老鸟”,这个圈子的“新”和“老”,并不是资历和年龄来决定的,懂不懂规矩是更可靠的标准。

比如李和林刚到的时候,并没急着下车,而是向远处车内的“胖刘”询问,自己能否下车调整下位置,征得同意后,李和林才轻手轻脚下了车。虽然“胖刘”架石头的地方对于李和林来说,并不是最佳角度,但李和林没有上前搬动石头,而是自己调整拍摄位置,这些细节都是规矩。

李和林打比方说,去年有一次拍鸟,一位追鸟人来晚了,人家连三脚架都不掏,而是弯腰站在其他“老鸟”身后,即便自己拍不到鸟,也不能因为自己动作太大,惊了鸟。最后别看没拍到片子,所有人都为他竖起大拇指,在这个圈子里,人家就是正宗的“老鸟”!“不管是头一次见他,还是熟悉他的人,以后再见面,都会以‘老鸟’称呼,这就是人物字号!”

有规矩是因为爱

北京人是好面子的,但拍鸟有规矩换来的“老鸟”称号,可不是因为要面子,说到底这规矩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如今拍鸟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懂规矩,被称为“老鸟”的,咱北京大约有300人。不懂规矩,拿着相机贴着鸟拍,甚至追着鸟拍的大有人在,“老鸟”们一见这种现象就咬牙切齿。

“你拍天鹅展翅,不能去赶,人家想飞就飞,不想飞您就等着,几个小时乃至十个小时也得等!”李和林说,真正的追鸟人爱的不仅仅是照片,而是活生生的鸟,既然爱,就不能去打扰它们,更不能伤害它们,鸟们的一举一动,都由大自然来决定。

让李和林欣慰的是,近两年,北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他所见的鸟也越来越多了。他自己统计过,去年和前年,再次回到北京的鸟就多了七八种,在去年更是有“老鸟”拍到了在北京从未出现过的鸟。李和林说,追鸟人并不仅仅是摄影爱好者,也是美好环境的倡导者,只有环境越来越好,追鸟人才能拍到更多的鸟,只有真心爱护这些鸟,才能拍出它们的千姿百态。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