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岔道双营两座明清古城遥相对望 探究悠久历史奥秘追溯古迹传说

2015-03-26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25日讯,一座是八达岭脚下的青石古城,一座是华北现存惟一较完整的自然土城;岔道散发着特色小城的古朴韵味,双营则带给人淳厚自然的原生态气质。在延庆县内,岔道古城和双营古城作为当今明清古城中的两类典型代表,在相隔20公里的空间上遥相对望。

52

岔道古城

八达岭外的“三岔口”

 

51

作为八达岭外的第一道关隘,岔道古城因位于八达岭向西、向北之岔口而得名,历史上曾称作三岔口、永安甸。

岔道城于明嘉靖30年开始修筑,历时30年建成。古城依山势而建,中间略鼓,两端略缩,如同一叶小舟,盛起400多年风雨沧桑。

冬春交替时节的岔道古城,青灰色的城墙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画出一片宁静。走进城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至,青石条路从脚下无限延伸,以石径为中心,复古的民居如同书页向两侧摊开。别致的宫灯、翘起的飞檐、玲珑的凤角像精美的花边点缀其中。城内三棵超过300年历史的古槐,依然苍劲挺拔,与不远处起起伏伏的城垣轮廓相互映衬。

登上城墙远眺,城内鳞次栉比的古宅交错有致;城外,远处峰峦的线条飘逸洒脱,八达岭长城盘踞在山中蜿蜒起伏,别有一番风趣。虽然东城门外护城河道中的水已干涸,但透过河面上铺就的清代石板,仍能想象出当时的古城有着北方军城难得的灵动。

与城市中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纷繁的色彩不同,走进这座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的明清古城中,仿佛重新唤醒了静谧的历史画面。

岔道古城是登长城的必经之地。凭借特有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村民很早就做起了小生意,把山里的特产、手工艺品等挑上长城,卖给中外游客,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2002年5月,岔道启动了古城复建工程,对南段城墙、东西城门及部分古迹进行了恢复。到2008年,发展了古城民俗游,恢复了岔道古城内已有百年历史的康家老店、三顺店、兴隆店等老店铺,重现了古城原始风貌。如今,这座淡定悠闲的古城正在进行整体开发规划,将形成统一的风格来迎接游人的脚步。

 

追溯

明清两代商贾云集

 

50

 

岔道古城所处的岔道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11.8公里,因地势险要,成为历代重要交通要塞,军事要冲。元代大都至上都驿站从此通过。往西通至榆林、怀来、宣化,往北通至延庆、永宁四海,往南通至北京,故名“岔道”。

现在的岔道村分为三部分:东关、岔道古城、四关。其中的岔道古城保存完好。

延庆县八达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城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南城墙有烽火台两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城墙的南段、东西段较为完整,北城墙塌陷较多。其四角现保留有夯实的城台,城墙上设有两三米宽的马道。城中原来建有关帝庙、城隍庙等庙宇,还有衙署、公馆、戏楼等。西城门外有练兵的校场,还有粮秣、武器弹药仓库。

明清两代都曾把岔道作为重要城堡加以整修加固。城内铺面连片,商贾云集,客栈多家,宿、歇、行人众多,城内一片繁华兴隆的景象。

 

古迹

传奇望京石 慈禧出逃紫禁城时的回望

 

49

 

望京石又名望乡石,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外的马路西边,是一块长7米、高两米的巨石。石头壁上刻着“望京石”三个大字,顶上有两个又大又深的脚印,只因卧在了八达岭关城“居庸外镇”路旁,于是穿凿附会了许多传说,成为一块大大有名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石。

据岔道古城的老村民石大爷讲述,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打开东华门,直入紫禁城。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和大臣们连夜仓惶出逃。7月22日下午到了八达岭。一过八达岭就是塞外了,慈禧留恋北京紫禁城,就命令大家休息,她独个儿登上一块巨石,向南瞭望。她想,此次离京出逃,不知何日才能返回,难道从此就和紫禁城永别了吗?想到这里,不由得扑簌簌落下泪来。大臣们怕她过于伤心,又怕她站久了着凉,都劝他下来。她就好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凝目南望。尽管山峦叠嶂,迷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可她还是站在那里凝望了好久,后来人们就叫这块石头为“望京石”。

“其实望京石还真是很传奇”,石大爷说,他小时候经常站在石头边向南望,视线可以沿着一座座高山之间的缝隙直达京城西北角,也就是现在的西直门附近。“如今,虽然视线被高楼大厦阻挡了,但到了晚上站在望京石边上,仍能看到城区里热闹的灯光”。

 

双营古城

华北惟一的自然土城

 

53

 

双营古城位于延庆县城东北5公里处,虽然年代久远,但土城墙结构保存完好,城门旁所立的石碑刻介绍了古城的传奇,是华北地区现存惟一较为完好的原生貌土城墙结构的古城,也是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土城。

从延庆县城驱车前往双营,远远就可以望见一座由土城墙围起的村落与众不同,仿佛一座旧时古堡,用泥土的厚实诉说着真实的历史。绕土城墙外围一周可以发现,城墙虽用泥土砌成,却不失高达威严,不禁让人对曾经的金戈铁马浮想联翩。

村庄聚落呈东西延伸长方形,城墙外围道路环形相通。走进城内,两条东西向主街,房屋沿街排列,整体布局较为规整。最让人惊喜的是,城内城外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土结构的房屋,体现着古城风貌。泥土砌墙、木板为门,再配上春节刚刚张贴不久的对联福字,散发着最原始自然的味道。
双营古城围合面积2.8万平方米,东西箕形。土城现有东西二门,东城墙和东西门保存完好,城门的墙基从城墙中凸出来,可能为了城门的牢靠或便于战时的防卫。城内两条主要街道南北平行。城门所对的为北街,也叫前街,是主要街道,从西门直达东门。南街则窄,街东所对的城墙为出行方便已被豁开。由于双营古城原生土城景象保存完好,著名影片《地道战》、《三进山城》等还在该村拍过外景。

 

追溯

村名由来三种传说

 

双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后魏,双营当时叫下城。

现在的双营建于明初。明成祖朱棣北巡,见这里依旧人烟稀少,深有感触地说:“二州民内徙,至今尚皆荆棘耶!”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隆庆州。州规划设置20里,分为前后,双营是后十里之一。迁徙陕西洪洞县居民,安居于此,“至则分拨土田,创造屋舍,定立市廛,开导艺植”。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到“户六十三,口三百四十八”。

双营村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说城内曾驻两营兵马;二说原为两个营堡,后合筑一城;三说因山西双营村移民至此而得名。但双营村名的真实来历,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法考究。

据史料记载,嘉靖时建起城堡,当时北方鞑靼人兴起,俺答军入侵路线从赤诚经白草洼(北面太安山上的一条山间小路)进入,多次掠夺此地。为加强防卫而筑,“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二里七十五步”。城为土墙,东西城门皆岐砖石。东城门未曾修复,保持原状,能看到条石垒起的墙基,有1米多高,上面砌砖。城门洞内还存有旧时上门栓的石孔。

 

古迹

9座庙仅存3座

 

双营古城土生土长的孟大爷告诉记者,双营城内原有9座寺庙,分别是老爷庙、土地庙、奶奶庙、镇武庙、佛爷殿、山神庙关帝庙、三官庙、观音庙和龙王庙。这样的小城有如此多的庙,足以显示了古时双营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重要。但由于战争破坏,现仅存有三官庙、观音庙、龙王庙。进入城西便看见观音庙和龙王庙。已于2007年由村民捐得善款而重新修正。龙王庙大小与观音庙相似,门楹上贴着对联:龙腾百丈潭中起,雨降九州天上来。

双营村重视龙王庙,原是因为城中有河水穿过。河是妫河的分支,从古城到双营引出的一条灌溉渠。水从双营城东北角进入城里,穿过前街,又从西南角城墙流出。村里70多岁的老人潘庆生记得,小时候渠水四季长流,冬天结冰,还可以在冰面上玩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逐年减少,之后便干涸废弃。现在,街上已经看不到河道,已经被道路房屋覆盖。但在城外东北角,墙上不大的入水口隐约可见。而西南角城墙外的出水口非常完好,由大块条石建成,宽高均大约1米,现在还用来排泄城内的雨水,城里的人们都叫它“水阳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兰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