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京城上空难见京派沙燕儿风筝

2015-03-27 06:58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27日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随着清明节临近,放风筝的好时节又来了。

 

沙燕儿风筝

北京哈氏风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会上展示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在奥林匹克公园上空,大大小小的风筝一天天多了起来,但家住安贞西里的陈建国大爷却有点儿失落。“没什么看头,都是山东的三角风筝,一个沙燕儿风筝都看不见。”他摇摇头。

陈大爷念叨的沙燕儿风筝是咱北京的特色风筝,平头大字造型,彩绘精细传神,春日里当空飞舞格外喜庆。沙燕儿风筝曾经红火一时,分为哈氏风筝、曹氏风筝、三石斋风筝等多个流派,一度雄霸北京天空,为何如今踪迹难寻?

潍坊三角玩具风筝市场称霸

“沙燕儿风筝?不知道!”“我这都是山东潍坊来的风筝,没有北京的”……昨日记者来到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式各样的风筝已经代替元宵节的花灯摆在了不少小商品摊位的显眼位置。这些风筝颜色各异,题材不一,有些画的是龙、鹰、兔子等小动物,有些画的是蝙蝠侠、超人、喜羊羊等卡通人物,但北京传统沙燕儿风筝却不见踪影。提起名字,多数商贩也并不知道。

“你说的那种风筝,前几年还有,现在很少见了。”一位在市场里卖了10年风筝的摊主告诉记者,市场上的风筝绝大多数都是从山东潍坊进货,少部分来自天津,至于北京本地产的手工风筝这几年慢慢就销声匿迹了。

“都没地方进货了。”这名摊主表示,北京早已找不到沙燕儿风筝的生产厂家,反倒是山东潍坊的风筝因为每年的风筝节名气越来越大。与天意市场类似,记者先后走访了本市多个小商品批发市场,都没有沙燕儿风筝的踪影。

京派风筝手艺传承断档

哈氏风筝、曹氏风筝、三石斋风筝这些风筝流派哪去了?几经辗转,记者在地安门大街上找到了三石斋风筝的门店,小小的门脸隐身在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里,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全北京还在卖手工沙燕儿风筝的门店,就剩下我们一个了。”说这话的是刘宾,今年35岁,三石斋风筝的技能传承人。说起北京沙燕儿风筝,不胜唏嘘。他告诉记者,作为京派风筝的代表,此前哈氏、曹氏、三石斋这三大流派的手工沙燕儿风筝格外受到老北京的喜爱,也曾红极一时,但在与山东风筝的竞争中却落了下风。

沙燕儿风筝讲究的是手工制作,从定性、画图到上色要经过十几个步骤,制作一个A3纸大小的沙燕儿风筝,至少得三四天时间,费工费时自然价高。如今三石斋里的手工沙燕儿风筝多数售价都在千元左右,最便宜的也要两三百元,明显竞争不过十几元就能买到的潍坊风筝。

“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不会看风筝的手工和材质的,就是图个新鲜,甚至风筝飞不起来也不介意。”他告诉记者,到他店里来买风筝的多数都是国外游客,还有一部分专业玩家,普通消费者屈指可数。

即便是独家经营,三石斋的沙燕儿风筝也快做不下去了。记者了解到,这家店会做风筝的只有刘宾和他的父亲刘学俊,没有愿意学的徒弟,手艺传承或将断档。“挣不到什么钱,又要学很久,现在哪儿有人愿意干。”刘宾说,三石斋里会给沙燕儿风筝上色的老工人只剩下2个了,都已经50多岁,是他爷爷收的徒弟。做风筝的其他活靠的都是刘宾父子,两个人忙不来,钱却赚不到几个,有时候还要靠给小学生教课来贴补店面的房租。

老北京沙燕儿风筝里,最出名的哈氏风筝如今也已经转行。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做的是文化创意产品生意,从2005年就不再做风筝了。“手工风筝竞争不过低价玩具风筝,即使坚持也是亏损。”哈亦琦感叹。而这也意味着,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曾经获得银质奖的哈氏风筝成了绝响。

有市民认为,京派风筝显然没跟上市场需求。“那么贵的风筝,当艺术品摆着还差不多,动不动一头扎地上,当然塑料片片的结实风筝更走俏。”奥林匹克公园里的风筝高手秦先生表示,京派风筝也应该多推价廉物美的新派风筝。

风筝文化渐渐消散

除了价格、手艺的原因,沙燕儿风筝消失也有着不少其他因素。

“城市已经不再适合放风筝了,放风筝的人自然就少了。”在北京风筝协会理事柳守智看来,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京味儿风筝淡出人们视线的原因之一,高楼林立、电线密集的街道上早已不再适合放风筝,得到大型公园、广场才可以找到空旷场地,这就限制了风筝运动的开展。

而在民俗专家赵书看来,风筝文化渐渐消散,也是北京沙燕儿风筝从空中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放风筝在北京传统文化中,寓意着人们向上天祈求平安、福气、长寿、吉祥,不同燕子的造型加上桃、牡丹等吉祥图案有着不同寓意。以沙燕儿风筝为例,胖沙燕和雏燕多为子孙祈求平安富贵,瘦沙燕则祈求家庭幸福、新婚夫妻放飞的“比翼燕”能祈求爱情持久……如今这些风筝的寓意都已经失去,人们购买风筝很多时候只是作为孩子的玩具,图的是一时新鲜,因而各种卡通人物成了风筝画的主流。

与此同时,北京的大型风筝活动也逐年减少。原来每年春季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和部分学校都会举办风筝节,推广风筝运动和风筝文化,但还在坚持的风筝节已经屈指可数,除了个别小学将风筝作为“手工”课程外,多数孩子不会制作风筝。

“保护我们北京的传统技艺和特色文化不能只靠非遗评定。”柳守智向记者表示,沙燕儿要想重新飞上天,除了给“老字号”非遗的牌匾,还需要营造出北京自己的风筝氛围和文化。 本报记者 孙超逸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