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牙雕大师为环保生态用新材料搞创作 手拿画笔记录生活令人敬佩

2015-03-28 12:01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28日,春日午后,北新桥九道弯胡同一座小院儿的书房里,77岁的郑希成端坐案前。散射的阳光柔和地照在他清瘦的面庞上。老人京音地道,娓娓为来者道出从艺生涯的烟云过往,那语气仿佛窗外天气般风轻云淡。他是位工艺美术师,画如其人,话如其人。

w9

一把鱼型信刀是郑老家如今唯一留下的象牙制品。此外,在老人的书房“明泰斋”里,全部是与老北京民居保护相关的资料和手稿。

牙雕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长期存在于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在不知动物保护为何物的时代,达官显贵往往倾心于洁白象牙上巧夺天工般的工匠技艺而一掷千金。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利用象牙制品出口创汇仍是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为之奋斗的光荣目标。身为北京老工艺美校首届毕业生,郑希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成为北京象牙雕刻厂的业务骨干,风光无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凭借经典作品《长恨歌》在香港拍卖行引起轰动,一举为当时已经举步维艰的北京牙雕厂赢得79万元巨额收入,更解决了象牙雕刻中诸如“罐口无法雕刻”等技术瓶颈难题。

w5

工笔白描绘画极见功力,郑老要求自己的画作准确再现院落原貌。

毋庸讳言,今天的象牙黑市贸易不但猖獗而且暴利。而在郑老这儿,“如何利用树脂工艺把牙雕技艺普及化,生活化”,才是他眼下最关心的事儿,他说自己看了姚明保护非洲象的纪录片,心在流血!他遵从内心的召唤放下了指向真象牙的刻刀,现在更清晰了环保生态的理念。

w6

郑西成在北新桥的这个小院里住了一辈子。

1990年前后,郑希成从牙雕厂退休后原本已经看淡人世静心钻研佛学。在他的著作《京城民居宅院》里,老画师这样描述自己晚年从事北京民居保护抢救性记录的缘起——“我是被推土机的轰鸣声惊醒的!”

w8

老夫妻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2001年,北京老城区改造最如火如荼的日子里,留存了郑希成无数童年美好回忆的四合院一座座倒掉成为“地王”、“楼王”基址上的瓦砾。当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在自己家小院儿里封闭修行之时,老画师便不顾病痛羸弱的身体,拿起了笔和照相机,勇敢地站到了拆迁工地的硝烟尘土中,抢着夺着为那一座座老院落拍画“遗像”。

w4

郑希成用树脂材料倒模制作的仿象牙花盆映光透亮。老画师说“象牙是罪恶,牙雕是艺术。”他一度努力的方向便找象牙替代物实现牙雕的实用美术化。

w7

郑老当年从香港为牙雕厂赢得巨额回报的代表作品《长恨歌》

当人们意识到郑老这十几年来做的工作其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无可估量,许多无偿的帮助接踵而来。苍天不负有心人,当两百余张心血之作结集出版,如老北京魂魄般的四合院在纸上重生,郑老一再说的,只有感谢。而这时,77岁的他患腿疾多年,近年又添高血压等症,积劳成疾的他需要钱手术,郑希成开始考虑变卖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小院儿老屋……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 刘航 摄影报道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