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白崇禧与台湾二二八事件:力挽狂澜关键十六天

2015-04-03 12:05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4月3日  在诸位名门之后中,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可能是个例外。成名以来,他的名号先是妙笔生花、饱享赞誉的华语小说家,后是创制《青春版牡丹亭》、不遗余力推广昆曲的制作人,种种光环之下,其显赫的家族出身反倒容易被人忽略。不过,在行将八十高龄时,白先勇自己却开始以一个白氏子辈的身份,从大历史的角度去重新回视乃父的一生。继前几年推出《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后,他又将目光聚焦于父亲曾经参与宣慰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经过,记下白崇禧力挽狂澜的“关键十六天”。

白崇禧在台中宣慰

白崇禧在台中。

1952年,在大陆生活了十四五年的白先勇随父移居台湾。随着蒋介石和白崇禧间嫌隙越来越大,白崇禧在台湾的一举一动均受到当局的严密监视。但白先勇还清楚地记得,从读中学到读大学的时间里,总会听见不少台湾本省人压低声音,对自己感喟道:“当时要不是你父亲到台湾来,台湾人更不得了啦!”

台湾人说的“当时”,指的就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前后。那段时间里,以时任行政长官陈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为首的台湾政府实行高压统治,滥捕滥杀,使本省人与外省人矛盾加剧,整个台湾惶惶无可终日。熟悉一些台湾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二二八”事件对于台湾的意义,这场由国民政府腐败独裁统治所激发的大规模群众反抗运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却使得台湾进入了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期,成为族群关系、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深刻影响了迄今为止的台湾政治格局和心理状态。

事件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岛,民众运动风起云涌,蒋介石眼见东南失势,遂命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赴台进行宣慰、善后,阻止“二二八”的恶性后果继续扩大。白崇禧临危受命,但在陈仪、柯远芬的层层阻挠下,拖延一周后才终于在3月17日抵台。他一下飞机,即在当晚六时半于中山堂向全省广播,宣布政府对“二二八”善后从宽处理的原则。

当时台湾作家吴浊流在他的小说《无花果》中写道:“白崇禧将军在广播中发表处理方针,于是秩序因此而立刻恢复了。”宣慰,是个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来的专词,意思是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以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从3月17日到4月2日,在短短十六天时间里,白崇禧马不停蹄,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从基隆到台南,又从台南回基隆,每到一处,均沿线进行广播、演讲,宣明政策,接待民意领袖,并要求军队严守军纪、禁止乱来。对于牵涉事件其中的青年学生,一律免究既往;对于身处恐惶、争相携眷离岛的外省公务员和教师,则真诚恳请他们能够留下建设台湾;对于在乱离中维护族群稳定的原住民头领,更是延为座上宾。据白先勇统计,父亲此番来台共广播五次,对长官公署全体职员及警备总部全体官兵训话各一次,对省市各级公务员、民意机关代表、民意代表训话共十六次,对高山族代表训话二次,对驻台陆、海、空军及要塞部队训话五次,对青年学生演讲广播二次。此外,白崇禧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当然,“二二八”对台湾民众造成的创伤深远而巨大,在国民政府统治无法取得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白崇禧的宣慰工作也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效果,不能彻底根治伤痛。但客观来说,担负重任的他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中尽最大努力来“止痛疗伤”,暂时平息了这座岛屿的怒气,安抚了如惊弓之鸟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他颁布“禁止滥杀,公开审判”的及时令,更是直接从刀口下抢救了数百条无辜性命,成为能够被历史鉴证的德政。

当柯远芬抛出“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的残酷言论时,白崇禧反驳道:“古人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者不为。”这关键十六天里的作为,让白崇禧在台湾人民中间获得了极高的德望与拥护度。他去世时,众多本省人都隐姓埋名来为他送行,直至今日还有许多老人常对白先勇感念其父之恩。譬如如今已90高龄的萧锦文,他当时只有22岁,是《大明报》的一个实习记者,已被押往刑场,突然在半路上接到了赦免令,方免于一死。70年后,他想起当时场景依然感怀不已,老泪纵横。

白先勇始终不太同意现行一般教科书中将白崇禧称为“桂系军阀”,因为“军阀都是为了争夺地方性军事利益,而父亲却是为了全国性、整体性的利益”。在白先勇心中,参加过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打赢过台儿庄大战的父亲文韬武略,剑及屦及,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因此才能胜任宣慰善后“二二八”事件的重担,“换一个人,可能就不得了了”。

然而,让白先勇深感遗憾的是,现在几乎所有官方历史文献对父亲的这些善后工作都语焉不详,或是一笔带过,或是直接抹去。白崇禧和其他国民党政府要员一样,被简化为一个政治符号,遭受着不明全部真相的人们的批判。这自然首先归结于白崇禧与蒋介石后期关系的僵化,白崇禧在台声望崇隆,蒋介石愈发担心其日后将对己不利;但同样也与现实原因有关。当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在68年后的今天依然不断刻意地放大、加深、煽动着“二二八”的创伤,力图利用亲属伤痛来使两岸关系变成难以逾越的沟壑;而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为止痛疗伤而做出的诚恳努力,就这样人为地被湮没于历史。

这是白先勇尝试进行历史真相还原的初衷所在,他和专治民国史的历史学博士廖彦博一起,考察史实、搜集资料、访谈故人,希望在“二二八”历史真相的拼图上填满一角空白,在伤痛的底色上也能够呈现出一些人性的亮色。他心里始终放不下漫漫故园,希望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两岸民众能够相互间有更多了解,由了解,得理解,达谅解。“如果这个岛上两千三百万人,还因为六十多年前发生的一项不幸历史悲剧彼此继续猜疑仇视,那么台湾的命运前途将是坎坷的。宽容谅解,是唯一的选择。”这些年来,白先勇也在台大兼课,他很高兴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到台湾去交流,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大陆旅游参观。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是第一部由台湾作家撰写、在大陆出版的有关“二二八”事件的专书,其台湾版本名为《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白先勇可以说是踵武其父,对当下略显躁动的台湾同样进行二次的“止痛疗伤”,一点点舒缓历史之殇,冰释人为制造的误解与隔阂。“如果对于一个历史真相不了解、不谅解的话,永远有一个疑团在心中,永远不可能坦然相处的。”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张玉瑶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