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健康

帕金森早期症状全面解析:肌肉僵硬 易被误认腰椎疾病

2015-04-13 10:2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4月13日  帕金森病是个老年病。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发病率达到1.5%,80岁以上发病率20至30%。“有的老年人特别不理解,怎么自己就成为帕金森病的患者了?”宣武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陈彪说,“永远不得病是人们的目标。”从现阶段来看,老年病是必须要得的病,因此,“活得好”才是目标。帕金森病是从得病到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得了病不代表就一定发病,如果能够能够控制疾病,让它晚发病甚至不发病,把病带到棺材里,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得了帕金森病的人很痛苦,但并不代表就没有治疗手段。“药物可以控制,手术可以治疗。”

436956

骨科手术前发现不对劲

今年68岁的周阿姨是在2003年发现自己“不对劲儿”的。她去体检,需要在报告单上签自己的名字。“眼看着别人都签了字,可我怎么也写不出来自己的名字,给我急得啊。”那天,她决定去看病。这次体检前,周阿姨已经出现了一些症状:僵硬。“我觉得抬不起胳膊,抬不起腿。”这种症状往往让人容易联想到颈椎和腰椎疾病。到了医院,一拍片子,果然颈椎和腰椎都不太好。很快,周阿姨住进了医院的骨科病房,准备接受颈椎和腰椎的微创手术。就在手术前一天,骨科主任来看她。敏感的骨科主任觉得不对劲,“不像骨科疾病,有点像帕金森。”于是骨科主任找来了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来了之后看了一下就说,你这就是帕金森,都不用检查。”

脑起搏器一开手就不抖了

在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病房里,住着将近10位刚刚做了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他们的手术只有一个目的,控制症状。目前帕金森病患者接受的这种手术治疗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庞大的手术,只需要在头顶上埋个细小的电极,然后在脖子到胸部建立一条“皮下隧道”,皮肤下面埋一个电池,电极则通过皮下隧道与电池连接,电池可以充电,也有一次性电池,根据个人使用情况的不同,一个不充电的电池可以用6年到9年。

安装好这样的脑起搏器后,绝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就神奇般地好转了。60多岁的陈女士(化名)就是一个刚刚安装了第二台起搏器的帕金森病患者。“机器一打开,我的手立刻就不抖了。”手术刚刚做完3天,陈女士头上的纱布还没有完全拆掉,但是疾病被控制住的那种喜悦已经印在脸上,特别开心。

8000多患者已重获新生

“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说,目前脑起搏器是脑机界技术最成功的案例。这种手术已经使用了25年,全球已有超过1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接受了这项手术,我国也有超过8000名患者接受脑起搏器治疗,重获新生。

到底什么是帕金森症?

“世界帕金森病日”定在每年的4月11日,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日子?因为4月11日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1817年,帕金森博士最先发现了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身体发僵、行动迟缓等症状,当时帕金森将这些症状总结为为“震颤麻痹”,以后,其他医生就用“帕金森病”来描述这种病人。1997年开始,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以此促进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医学团体合作,共同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与治疗。

据推算,目前国内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过200万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上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帕金森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虽然帕金森病不会要了命,可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很多疾病相比,帕金森病还不是一种为公众所熟识的疾病,患者本人以及社会大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还不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如面部缺乏表情、动作缓慢、手部不停颤抖等,会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衰老之后的正常表现,因此,很多患者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前往医院就诊和治疗。

认识帕金森病早期症状

1.静止性震颤

震颤往往是帕金森病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震颤往往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手指震颤的动作看起来就像在搓丸子或者是数钱。这种震颤会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患者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震颤会加剧,但睡眠中震颤症状甚至可以完全消失。

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节律性。帕金森病患者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至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人们区别其他的疾病,如因舞蹈病、小脑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疾病。

2.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发病初期患者会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然后逐渐加重。

3.运动迟缓

帕金森病患者发病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做精细的动作,解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在医学上被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像戴了一副面具,医学上称为“面具脸”。行走时起步困难,走起来之后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医学上称为“慌张步态”;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口、舌、腭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言语减少,语音也低沉、单调。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贾晓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