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城里娃体验农耕生活种田笔记:“该知道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

2015-05-14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5月14日讯,浙江媒体人、作家、摄影家周华诚,去年在微博上发起“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他邀请城市人和他一起,用一年时间,跟老家父亲一起种田,并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种田:水牛耕田、镰刀收割、打稻机脱粒。来自城市的孩子全程体验了这次农耕生活。此项计划今年仍然在招募报名中,在新的一轮即将开始之际,本版选发他去年以来陆续记下的种田笔记,希望这些文字,不止是唤起乡土记忆,还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土地,认识耕作的意义。

 

111

 

 

种田笔记:“该知道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

周华诚(作家、摄影家)

 

01 犁田

5月11日。立夏的第五天。

田间:蓑衣,笠帽,一个人,一头牛。

这一幕,就好像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

可惜,村庄里的牛越来越少了。

5月1日,我问父亲,这次能否雇到犁田佬,为我们的大田翻耕。父亲想了想说,有点困难。

我们这片田畈,距犁田佬的家有些远,足有三里地。只我们家一丘田用牛来耕,他得挑着犁、耙、耖等几百斤重的家什,赶着牛,走那么远的路过来,太不合算。

在我印象中,农人肩负犁铧,手执鞭杪,行进在田埂上,是乡间最具标志性的一景。

时至今日,这一景怕是真的要从江南的字典里消失了。

水稻种植,要求大田平整,田泥糊烂,还因要保证灌溉,必须使大田中泥面在同一水平面。水田在耕种之前,要进行这样的一番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耕——耙——耖(chao)”这样的水田耕作工序,据说是在唐床时期形成。当时的犁,已很有名,叫“江东犁”。其犁辕短曲,故又叫“曲辕犁”。

在五联,我们没有这样精确的称呼,只是一概称作“犁”。我对比了书上的图片,可以确定,犁田佬现在还在用的,仍然是这种“曲辕犁”。这种犁比较轻便,农人握着犁梢,便可以根据土质情况,随时变化犁田的深浅。而且,我们浙西南丘陵地区,很多田块都不规整,经常是随着山势溪形回转,奇形怪状,边边角角很多,用这样的“曲辕犁”来耕地,就便于人和牛的回转。

耕,是第一步。用犁翻耕,土块被翻过来,荒草就被压到泥下了。水田耕翻之后,还需要灌水浸泡,再把田泥耙碎,于是,第二种工具又要出场了:耙。

耙是一种带木齿,或铁齿的工具,操作时,人就站在耙上,牛拉着耙前进。田泥经过反复的耕耙之后,泥土都已经耙碎,烂成糊糊,这时候还要再进行一道工序,叫做“耖”。
耖,是一种尖齿型的农具,主要是可以把泥面耖平,耖细,也能拌匀肥料。

“两犁两耙一耖”,耕田佬曾经告诉我这样的话。耕田,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以田为纸,以犁为笔,以水为墨,牛与人一起挥毫泼墨地作画。他们来来回回,在一方方画纸上写下他们的作品。

一场春雨正在淅淅沥沥地下。春雨在水面激起一圈圈细细的涟漪。蓑衣这时候应该出场了。还有斗笠。斗笠滴水,草叶滴水,奏出这个季节最生动的乐音。

我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挎一个小桶,跟在耕田的牛和人后面,因为总是有很多的泥鳅和黄鳝被翻耕出来。抓泥鳅和黄鳝,是特别有趣的事情。每次都能拾到小半桶泥鳅和黄鳝!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泥鳅和黄鳝就统统从稻田里消失了。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