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探秘北京特色博物馆:古观象台变身天文陈列馆 中山公园内藏玄机

2015-05-19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5月19日  早期的专业性博物馆和陈列所,因为集中展示某个专业领域的展品,它们不像综合性博物馆那样有很大的规模,且多藏身于胡同和小型的公园内,这反而有利于它们贴近市民,成为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

Y

1908年,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的工艺官局所属商品陈列所,当年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人们发出“吾华制品多如许”的赞叹;1914年,中山公园的前身中央公园,在其社稷坛西南新设了卫生陈列所。这个小小的陈列所不仅是北京最早的医药卫生类博物馆,也是北京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1915年,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两栋楼房内的地质矿产陈列馆,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博物馆,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科学。

回民学校曾建商品成列所

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广安胡同南口以西,有一座北京市回民学校。心细的人会发现,学校里有一块铭文,记载这里曾是仙露寺旧址。仙露寺原址与北京早起波管管的兴办还有一段渊源。

曹子西主编的《北京通史》载:“隋唐以前,由于幽州佛教尚不甚盛行,故而寺宇廖廖无几。燕地普遍建造寺院是唐初开始的。这时的燕地佛教发展已较为普遍,故而所建寺宇日增。其新增寺宇主要之著名者,有仙露寺、悯忠寺等。”悯忠寺即被称为“京城第一寺”的现法源寺,初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仙露寺在明代曾重建,称增寿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迁至南横街,在原址上兴建了工艺官局所属商品陈列所。它也是北京最早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陈列所之一。

陈列所主楼为三层,两翼为两层,两端各建有两层八角形亭楼,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精巧别致。所内展出各省送来的工商产品、地方特产和工艺官局及京城生产的工艺品。陈列所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人们发出“吾华制品多如许”的赞叹。

1949年10月,在陈列所旧址建北京市回民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市回民学校。

力学胡同内曾有北京最早的交通博物馆

力学胡同在西长安街以北,东西向,东起府右街,西至横二条,原名李阁老胡同,1965年改今名。

明朝时,有两位李姓朝官,官都做到内阁首铺的位置,被尊为一代阁老。李阁老胡同的名称是源于哪一位呢?人们普遍认为是李东阳。《长安客话》中记有:“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即今府右街。

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他被历史记住,主要不是为官,而是为文。他的诗词典雅工丽,在明代独树一帜,被誉为“茶陵诗派”的代表。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著作传世。他曾长期住在什刹海畔的西涯,并写有多篇吟咏西涯风光的诗篇。明孝宗时被赐居李阁老胡同。当然,李东阳为官也是不错的。他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尽管在刘瑾专权时曾委蛇周旋,但绝不助纣为虐,“立朝五十载,清廉不渝”。

李东阳年老辞官后回到了湖南老家。李阁老胡同中的宅邸很快就破败了。后来还是他的老乡耿定向出资将宅邸修茸,为李东阳建了祠堂。

李东阳被赐居在此时,这条胡同似乎已叫李阁老胡同了,因而此前肯定另有一位李姓阁老曾在此居住。不错,这就是李贤。他的名气似不如李东阳大,但他为官时间比李东阳更早,历宣宗、英宗、代宗,复辟后的英宗及宪宗五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等明朝重大历史事件。他比李东阳住在这条胡同的时间更早,因而李阁老胡同的得名更可能是源于李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的邮传部在李阁老胡同李东阳故居及祠堂的遗址上创建了铁道管理传习所,旨在培养铁路管理人才。1910年改名为交通传习所。192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13年在校内设交通博物馆,为北京近代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该馆陈列分为四部分:工务、机务、车务和图书仪器,共有各种模型、图表等8000余件,同时还展有铁路沿线的物产和出土文物等。这在当时是规模较大的科技类专业博物馆。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往湖南、四川等地,1946年迁回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迅速发展。李阁老胡同内用地不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北郊红果园另建新校舍,是北京大规模建设高校中建得最早的一所。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任院长。现在交通博物馆旧址上是北京力学小学。

古观象台变身天文陈列馆

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有一段古城墙,墙上放置许多精美的古代天文仪器,这就是北京古观象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以其建筑完整、仪器精美而又保存完好以及在东西方科技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大都城东南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位置曾建有一座天文观测台,名为司天台。上置郭守敬、王恂等人创制的筒仪、仰仪等,后毁于战乱。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东南城角重建,复制了元代仪器名观星台。正统十一年又增修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观星台初具规模。清代沿袭明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隶属于钦天监。

清康熙、乾隆年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德国传教士戴进贤先后监制,制造了8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造型美观,雕刻精湛。天文仪器在工艺和装饰上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而在天文度量制、结构等方面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以来天文测量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的历史见证,不仅是天文观测工具,还成为珍贵文物。

1956年5月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称对社会开放。1967年修建环城地铁时,地下工程危及台体,周恩来总理指示“古观象台不能拆,绕道施工”,保存了这座古迹。

1979年8月,连日暴雨,古观象台东北角坍塌,东南角开裂,国家投巨资进行抢修。修后的古观象台外观依旧,但城墙内掏空,不但进行了加固,而且建成了上下两层的展室,于1983年重新对社会开放,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场馆。

两栋小楼见证地质科学发展

兵马司胡同东口不远,路北15号院内有两栋欧式楼房,造型朴实,色彩淡雅,十分引人注目。东面的一栋坐北朝南,正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楼的侧面还有一个转折部分为三层。西面的一栋坐西朝东,两层,中间有一坡顶阁楼。就在这样两栋不大的楼房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科学,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早期的著名地质学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章鸿钊、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丁文江、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等先后任地质调查所所长。这些当年的“海归”们在这里呕心沥血,创建中国的地质科学。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李四光也常光顾这里,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的26名会员中,该所会员占20名,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早期地质研究的大本营。

现在,兵马司胡同15号还保留得很完好。两栋楼静立在胡同边,见证着中国地质科学的早期发展。

1958年新的地质博物馆在阜成门内大街东口路南建成,1959年10月正式开馆。几十年来,经过多次维修扩建,2001年又启动了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历时三年,2004年竣工,展陈水平全面提升。全馆分为地球厅、矿产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等多个展厅,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其中许多是国宝级藏品,包括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元谋人的牙齿化石;鸟类的祖先、身披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单晶晶体--水晶王等等,这些镇馆之宝都因其稀有、珍贵及极高的科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

卫生陈列所一直发挥作用

紫禁城的西南方为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太社(土地神)和太稷(五谷神)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废除祭祀社稷的制度。1914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发起士绅商人捐款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名中央公园,于1914年10月10日对公众开放。

中央公园内除原有的拜殿、社稷坛等古建外,还新建了塘花坞、水榭、松柏交翠亭等新景点。特别让游人感到新奇的是在社稷坛西南新设了卫生陈列所。

陈列所不大,展品却不少,分为饮食卫生、居住卫生、儿童卫生、生理解剖、传染病、寄生虫等多个部分。玻璃橱内陈列的各种标本、挂图和表格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吸引了大批游人。这个小小的陈列所不仅是北京最早的医药卫生类博物馆,也是北京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

1928年中央公园改称中山公园后,卫生陈列所仍在公园内。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北京市卫生教育所,一直坚持进行健康卫生教育和各种有关防病、健康、计划生育方面的展览陈列。

中国博物馆协会有三十余会员

上世纪的20-3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北平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除上面提到的博物馆、陈列所外,相继建成开放的还有以下场馆:

国剧陈列馆,馆址在宣武门内绒线胡同。馆内收藏和展示有原内务府档案中有关戏曲的资料2000多种,戏装及剧照一万余件。

天然博物馆,馆址在西直门外原乐善园、继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清末实行新政,1906年这里改建为农事试验场,园东为动物园,园西为植物园。1929年改组为天然博物馆,是现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北平研究院博物馆,在中南海怀仁堂筹办,设有理工、艺术、风俗三个陈列室,1931年对外开放。

通俗博物馆,由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筹建,馆址在石驸马大街,即今新文化街。展品主要是动植物标本,有8万余件,是自然博物馆的早期雏形。

这么多博物馆、陈列馆设立、开放了,需要一个组织来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应运而生。

1935年5月,在景山公园绮望楼内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大会,选举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会长,以“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为宗旨,团体会员30余个。协会出版会报,编辑丛书,举办展览,作了许多有益工作。但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猖獗,北平形势日益紧张,刚刚兴起的博物馆事业再一次遭到厄运。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