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转山垃圾绝非易事 转山是修行捡垃圾则是另一种修行
2015年5月26日,“社会发展太快,过去生活必需品是糌粑、酥油茶,现在变成塑料包装食品和瓶装水,不管游客还是当地人都在用。过去转山几乎不会留下垃圾,但现在垃圾污染成了影响梅里雪山的大问题……”
梅里转山,一圈长达二百二十多公里,海拔落差就有三千米之多。每年春秋两季,村民们赶着骡马驮着垃圾跟着阿青布浩浩荡荡地走在卡瓦格博外传经路上。
十三年前,新加坡人高俊明来到梅里雪山南侧一个叫查里通的村子,并在这里结识了转山向导阿青布。他说自己是一个在高度物欲化和太多压力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且“心灵受困”的人,于是逃出了“文明”社会。阿青布当时感受不到高俊明说的那些,但这位新加坡人帮助村里清理沟渠内的污物,保护水源,并在外转经的路途中捡垃圾的举动直接影响到这位藏族青年,阿青布意识到,垃圾污染将成为自己的家乡——梅里雪山的一个大问题。
转山留下的垃圾与圣洁的梅里雪山行程鲜明的对比。
路上放置着不少藏、汉双语提示牌,提示转山者保护环境。
2003年,按照藏历推算是梅里雪山60年一遇的水羊年。千百年来,藏族人相信藏区的神山是有生命的,梅里雪山的属相是羊,很多藏民从不同的藏区赶来,转山朝圣。那时,阿青布第一次在朝圣路上看到新加坡人高俊明在捡垃圾。梅里雪山的朝圣路上扔满垃圾的现实,本就是对大自然和圣山的冒犯。于是,他开始和高俊明一起行动,在转山路途中醒目的岩壁岩石上、枯死的树干上、宿营地的小卖部旁,用藏文和中文打出标语,提示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并在每一次外转前准备大量编织袋,在路上捡垃圾,并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把垃圾以填埋等方式处理掉。
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德可拉雪山垭口捡垃圾带下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年后,高俊明在帮助村民修理电路时意外从高处跌落摔成重伤,不得已回新加坡救治。从那时开始,每年除了向导的工作外,阿青布都会多次踏上外转经之路——他是为了捡垃圾而去朝圣,为抢救梅里雪山的自然生态努力着。当阿青布开始背着编织袋在外转经的路上捡垃圾时,查里通村的人们也开始跟着他行动起来。
随着骡队的铃声,阿青布带队出发转山,每次短则一周,长要半月。做向导是工作,转山是修行,捡垃圾则是另一种修行。
早先在转山路上放置的竹筐大多都已损坏,阿青布又找人用废轮胎内的钢丝编制更结实的垃圾筐,每一个手工费48元,还要用骡队分批运上山。
“今年又是羊年,初步估计,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来转山的朝圣者有百万左右,垃圾将是影响梅里雪山的大问题。我们没有资金,近两年寻找企业支持也无果,那么多大公司的产品包装袋和瓶子扔在路上,他们却不愿意投入资金做环保清理。”对于这个羊年,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白玛康主局长压力很大,仅靠私人关系带来的一些捐款无法支撑梅里雪山周边的垃圾清理工作。
转山路上休息之余,阿青布带着大家在灌木丛中寻找垃圾。
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眼前的事物,两个人的合力可以引起周边的关注,我们每个人奉献一点力量“就可以改变世界”。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白继开 许文昆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