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奥地利剧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因生活拮据接受文学奖

2015-06-18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105年6月18日 疾病、精神错乱、封闭、孤独、死亡是伯恩哈德作品中的挥之不去的主题。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封闭和孤独的生活状态之中。《波斯女人》(1978)(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是的》)中,波斯女人永远沉默而孤独,除了我以后,不跟其它人交流,一直把自己紧紧裹在那件羊皮大衣里。《历代大师》(1989)中的音乐评论家雷格尔也是一名潜在的精神病患,他三十多年来每隔一天都到博物馆的同一个位置,不断寻找这些备受尊敬的大师的缺点。《精神错乱》(1967)中的骚劳侯爵更是疯癫的典范,他把关在城堡里,一见到医生,就无法克制地倾诉起自己所看到的可怕世界。

CC

托马斯·伯恩哈德(1931-1989)

22

托马斯·伯恩哈德(1931-1989)

1、疾病造就他永恒的作品主题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伯恩哈德对这些主题的兴趣来自他的疾病。1947年,16岁的伯恩哈德放弃学业,进入萨尔茨堡的一间食品店作学徒。就在第二年,他染上肺病,之后的三年一直在多间医院接受治疗。羸弱的身体让托马斯始终被疾病与死亡的阴影所笼罩,这成为他很多作品中无法回避的结局。他笔下的主人公很多都选择了自杀,或者想到过自杀。《石灰工厂》(1970)中的主人公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又自杀;《修改》(1975)中的主人公费尽心力为妹妹建造了一座堡垒,而他的妹妹一走进去却突然死亡,失去目标的他也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波斯女人》中的波斯女人在被相处了四十多年的生活伴侣抛弃后,也选择了自杀;《历代大师》中,失去了妻子的雷格尔待在曾经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房间中,无数次想到自杀,最后依靠叔本华支撑了下来。

因为对人类扭曲精神的探索、对存在之荒诞性的表现,伯恩哈德被认为是继承了卡夫卡的文学遗产,也被称作是“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而在此之外,对国家、对同胞、对艺术家的批判是伯恩哈德最容易为读者所注意到的特色。他被”当时奥地利的报纸形容为“一只臭虫”,“必须铲除”,“狂妄”,“玷污自己家园的人”,但伯恩哈德十分认同自己的奥地利人身份。他与自己的国家为敌,却从来未曾想过把自己与祖国切割开来。1967年,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礼上,文化艺术部那位“令人生厌”的部长先生在讲话中把伯恩哈德称为“一个出生在荷兰的外国人”,这令他感到极其受伤。由此可见,他所有关于奥地利的批评与痛恨的言论都是站在内部发出的。伯恩哈德说:“时代是都是弱智,我们心中的魔性是一座永远的,维护祖国的牢狱。”而他则一直在破除这座牢狱。对国家和自己的同胞投以严厉的审视目光,是伯恩哈德文学的特色,也是一个作家真正独立、理性和自由的表现。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