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滋百味汇京城为何鲁菜领风骚 名厨屈浩教您品佳肴
2015年7月11日讯,虽然改革开放后,川菜、粤菜、淮扬菜包括海外的日餐、意餐、法餐都在四九城掀起过不小的动静,但是北京菜的主流依然是鲁菜。其中自有其原因。
屈浩
屈浩人物档案:
师从国宝级名厨、当代鲁菜泰斗王义均先生的屈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是北京和全国的新长征突击手,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了。
1996年屈浩摘下了“亚洲大厨”的桂冠。1998年在第十一届FHA国际烹饪艺术大赛上,夺得三金、一银、一铜,拿下全场唯一的“最佳艺术奖”, 2005年4月法国厨皇会授于荣誉会长和五星优越奖, 2007年4月获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
功成名就之后,屈浩没有开店,而是创办了屈浩烹饪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并任校长,是拥有最多中国烹饪大师弟子的中国烹饪大师,本报“中国烹饪大师寻找北京味道”活动的味觉总顾问。
今天,我们就是请屈浩大师,教教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什么是好吃什么是难吃,做一个懂行的快乐的吃货。
清朝初期,中国最早的四大菜系川、鲁、淮、粤就已成型。但是受到地域和当时的交通限制,更多的异地特色食材无法进京,比如鲥鱼,连天潢贵胄都只能吃臭的,最后干脆免贡。鲁菜则是北菜的霸主,山东的各种食材入京便利。所以,地理位置决定了北京适合鲁菜大展拳脚。
还有就是文化原因。据说御厨房有300多人,一半以上来自山东。因为皇室认为,山东是孔孟之乡,民风淳朴,受儒家文化熏陶,菜式能够体现礼法文化,更适合为宫廷服务。当时人认为,川菜价廉物美适合底层百姓食用,淮扬菜制作考究有江南的文化底蕴是文人菜的代表,粤菜则是从事贸易之人的商人菜。只有鲁菜,才是士大夫及皇亲国戚和成功人士应该享用的主流佳肴。
其间,以鲁菜为主流的北京菜其实也在不断地吸收其他菜系的精华,谭家菜,原本就是广东粤菜,如今却是不容争议的京味美食符号。就像当年的徽班进京造就了京剧的辉煌,千滋百味汇聚京城,也成就了鲁菜的演变和进化为今天的京鲁菜。
嘴干定是味精多
不大翻勺味道差
要想知道什么好吃,先得知道什么难吃。难吃的味道包罗万象,只能挂一漏万的举几个例子。
比如味精过量,是很多小餐馆容易把菜做坏的原因。按照中餐的文化,调鲜味应该用汤头,不过有些地方为了节约人力和时间以及金钱成本,直接用味精,用味精也就罢了,还懒,随手一撒,往往过量。真正的吃客,遇到这种味精菜,舌头一麻就能感觉出来。不是资深吃货也能发现,那就是菜不怎么咸,嘴里一个劲叫渴,基本就能判断为味精过量。过去的老师傅看不起某个偷懒省料乱下味精的混混厨师,往往就会挤对一句:谁谁谁做的菜,那简直就是消防队吹号子——叫水。
烹制佳肴,可不简简单单就是咕嘟熟了调调味那么简单,里头有很多技法。
比如鲁菜扒菜中必用的大翻勺,看起来就是翻一下而已,其实里面讲究颇多。翻勺的目的,是为了让菜肴受热平衡,从而收到入味均匀的味觉效果和紧汁包芡的视觉效果。这里面的窍门不是用蛮力,而在于用油,就是翻勺前沿着勺边淋下清油,油温高达两百多度,油炸汁、气顶勺,锅气蒸腾之际,勺中的菜肴就像坐上了磁悬浮,这时只要手腕一抖,就能连汁带菜飞跃翻滚,180度转体后落进锅中。
如果厨师技术不过关或者犯懒,该翻勺时不翻勺,直接拖入盘中用芡汁伪造视觉效果,因为缺少油炸汁、气顶勺的过程,锅气不足,这样的菜吃到嘴里,必然香气大减。
海腥羊膻都是鲜
海参口感讲香糯
评价饭菜好不好吃,要有包容之心。中国东西南北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很大,食俗也不尽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就是袁枚所说的“适口者珍”,不可太过拘泥。日本的厨师,讲究在东京做菜味道要重一点(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对味道不敏感),而在京都做菜味道则要淡一点(古都人生活节奏慢,更喜欢淡雅的味道)。中国也一样,就拿油条来说,北京人挺爱吃的,上海人对大饼油条也没问题,可一到广州,麻烦了,多数人都会抱怨:油炸的油条吃了火大嗓子疼。
比如在海滨的大连、青岛,做海参(还有其他海鲜)菜,保留的鱼腥味会多一些,接受度也高一点。到了北京,你要按海滨城市那么留腥味,那就麻烦了,客人就会退菜。同样的还有羊肉,内蒙古吃羊肉,就要留膻味,否则觉得不过瘾。新疆羊肉碱草地的滩羊,几乎没膻味。但是你打听打听,懂行的涮肉馆为啥都要膻味更重的口外内蒙古羊呢?因为没了膻味,涮出来的羊肉也就少了羊香味。
所以,海腥羊膻都是鲜,关键就看厨师能不能巧妙地利用刀工、火候和调味,根据客人的味觉习惯,化腥臊膻为鲜香了。
说到海参,北京人现在主要认香糯口,也就是丰泽园葱烧海参的味觉比较流行。近年来像“大董”的新时尚葱烧海参,就将其软糯的口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颇受欢迎,所以美味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
三句真言记心间
自己揣摩自评判
对味道的评判是一件很个性的事情。如果是厨艺大赛,自然要讲究色、香、味、意、形,看创意、看基本功,自家吃饭,只要觉得好吃就成。这里面有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三句话:无鸡不鲜、无肉不香、无骨不白。简单说就是:鲜味不足,必是鸡的问题;香味不足,则是猪肉的问题;汤色不白,是因为骨头投放不足,因为真正的中餐调味讲究用汤,这三句话就是评价汤头的,所谓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学会怎么品汤,也就学会品菜了。其他,根据自己的味觉感受,吃自己喜欢吃的,就OK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程胜 通讯员:刘达华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