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百年直隶演绎现代京津冀一体化 北京40分钟到保定惊呆袁世凯

2015-07-13 12:01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5年7月13日讯,说到直隶,自然会联想到河北。事实上,从明清设置直隶省以来,整个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直隶的管辖范围,不仅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还包括山东、河南的小部份地区。“河北省”真正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还是到了民国17年(1928年)。

 

1

图片为直隶总督府衙门

1

顺天府署全图

在清末,直隶总督都是位高叔重,左右时局的大人物,比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直隶建省以来,治所几经变迁,清顺治五年(1648)为直隶建省始,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为直隶省第一个省会,康熙年间北迁至北京以南1 50多公里的保定。以快马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从紫禁城发出的朝廷诏书,半天就能传达到保定,省府北迁无疑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民国时河北建省后,省会也几经变迁,保定、天津都曾做为河北省省会,鲜为人知的是,北京也曾短暂的做为河北省省会。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河北可以说是全国拥有“省会”最多的省份,除了石家庄、保定之外,张家口曾经是察哈尔省省会,承德则是热河省省会,只不这两个行省新中国成立后被取消,降格后的两个“省会”及其部分辖区一起并入河北。京津冀在历史上就是一盘棋,虽然几经变迁,但追根溯源,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不分你我的直隶省和顺天府
“出了二环就进入了‘河北’的地界

直隶省与顺天府,是如今历史剧里的高频词。直隶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整个省区都隶属于中央管辖。毕竟直隶的最核心区就是首都的所在,周边自然也是必须重视的地区。

在明朝时中国有俩直隶,即北直隶和南直隶。北直隶的范围大概就是今天京津冀三个地方的合体,而南直隶则是今天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合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朝那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分别位于两个直隶省的核心部位,再加上这安徽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凤阳之所在,所以这些地方就全都成了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到了清朝,南京不再作为陪都,南直隶也被划分为两个省份,并用省内安庆、徽州、江宁(南京)、苏州四个城市的名字分别命名为安徽省和江苏省。

就在南直隶大改建制的同时,北直隶也没闲着着。首先北直隶设置为“省”始自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办公场所选了三者交界地带——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读过《水许传》的朋友都清楚,这个地方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十五年(1658年)改为直隶巡抚,专门管辖直隶一省事务。两年后将办公地点搬迂到了真定府(今正定县),又过了一年再次迁回大名府。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迁驻保定。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设置直隶总督,并形成定制。另外在直隶省内除了已经有的一些“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一级行政单位以外,清代在这里又设置了若干个和“府”平级的“直隶州”。这种行政建制介于今天的地级市和直辖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力。

其中遵化州和易州这两个直隶州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所在地。古人遵循“事死如事生”,而且特别讲究孝道。这陵寝重地,自然是不能疏忽,所以设置直隶州也是理所应当。而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突然将直隶省境内的行政区划大加调整,一口气新增设了五个直隶州。这样的做法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其一是将原有的“府”一级建制权力分流,避免京师附近出现手握重权的“超级官吏”。其二则是为了加强对一些特定区域的管理。

而说到顺天府衙门,北京人相信不陌生,但顺天府具体办公地点和管辖范围,您还真不一定知道。不过您要是东城的老师可就有福分了,因为每次您去教研或者进修,都不知不觉地跑到了顺天府衙门报到。没错,这顺天府衙门就是位于交道口附近东公街的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东城教师研修中心)。但是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座衙门大堂,还在院子重默默伫立。

至于顺天府和直隶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虽然顺天府也下辖五州十九县,但是那会儿您只要出了北京城,也就是跨出如今的二环,直隶省就可以对您进行管理。也就是说那会儿您出了二环就算是进了河北省。二环外虽属于顺天府地界,但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都可以管,而二环里则是绝对的顺天府尹的地盘,直隶总督是绝对插不上手的。二环里以京城中轴线为界,东面属于大兴县,治所在今天东城区大兴胡同。西边则属于宛平县,治所在今天西城区平安大街上的东官房附近。而说到隶属关系,总督和府尹可以说是互相之间不存在谁管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某些时候都能算是平级。那时候要是二环外出了点儿事儿,还得经常是哥俩儿一起坐下来喝点儿茶聊聊天一起解决。

毕竟天子脚下好办事儿,虽说府尹大人的品级只是三品,但是他却可以插手中央事务,甚至有上殿面君的权利。所以这顺天府尹也不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么窝囊。同时府尹大人还可以接管全国递交上来的一些诉讼案件,整个府衙就像小刑部一般。清亡之后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而府尹也相应地改为京兆尹。

 

1

洋务运动后天津迅速发展为北方经济的中心

北京天津保定华北城市铁三角
“三座城市都做过河北省省会”

如今北京和天津是华北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如果说放在百年前,应该还有一座城市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三座城市组成了华北铁三角,这座城市就是保定——曾经的直隶总督府所在地。有意思的是,这三座城市都曾经做过河北省省会。

要说保定和天津当过河北省省会,我想很多读者不会觉得奇怪,关键这首都北京难道也成为过“省会城市”?可偏偏这真的是真实的历史。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28年北伐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北伐军驱逐了占据北京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收回了当时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城。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所谓的“国府南迁”--南京成为了全国的首都,北京改名为北平,不再作为首都,而是改为“北平特别市”。同时被改名的还有直隶,毕竟首都都不在了,您还直什么隶啊,于是“河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的名称中。而当时北平城里空闲出来的北洋时期的国务院办公场所--末代摄政王载沣的王府,正好就被新成立的河北省看中,省政府由原来的天津迁到了这里,京津冀三地在那时实现了彻底的“合体”。

1930年,当时的“国府”出台了一个新政策,省会所在的城市必须是省辖市,于是北平就从原来院辖市(行政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降格成为省辖市。您要是手头能有一份当年的地图,翻开之后您真的会分不清您是在北平还是在河北。大量的冠以“河北”的行政机构出现在了今天的二环里,这恐怕是今天的北京人难以置信的。

当年年底河北省省会再次进行了调整,重新迁回了天津,北平再一次升格为院辖市。之后北京又分别在抗战胜利后和解放战争末期临时做过河北省省会,但时间都不是很长,而且办公场所也已经从摄政王府搬迁到了铁狮子胡同的段执政府旧址。

当然百年间保定和天津也曾经先后多次作为直隶省和河北省的省会使用过。之所以会有两个场所,是因为同治年间的一道圣旨--直隶总督同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于是那时候起总督大人就开启了“候鸟办公模式”--冬季天津附近港口结冰返回保定办公,待到冰面融化可以通航,则回到天津办公。这其中最为时髦的莫过于袁世凯了。他在任期间每个月都是分成两半,一半时间在保定,一半时间在天津。而中间的往返一律使用火车。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屡次往返绕路而在这两地之间修建直达铁路,而是每次都由保定绕行北京再到天津。估计也和需要向中央按时汇报工作有关系。不过老袁的这个梦终于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形势下实现了--新的津保铁路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够通车,届时两地之间单程只需要40分钟,这恐怕是老袁做梦都不敢想象的。

说到这保定府,在明代也算得上是一座移民城市。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原驻防在这里的北平行在都指挥使司被改名为大宁都指挥使司,并迁驻保定府,以拱卫京师的安全。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迁驻保定府,这也算是保定作为直隶省省会的开始。而雍正元年(1723年)在此设置直隶总督,除了管理直隶一省的行政事宜之外,还涉及到了山东,河南诸省的军民政务等事宜。放在现在,那就相当于北京军区总司令加上河北省省长再加上华北局大领导。这个官衔可是清代九个封疆大吏之一,如果从管辖范围上算起,那都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事儿了,而是京津冀鲁豫五省共同一体化了。

天津卫更是一座和北京有着割不断的缘分的城市。作为北京城对外的唯一口岸,天津起到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并且也是京城对外防御体系的一道重要防线。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进攻京城,都是选择天津作为突破口,进而进逼北京城的。

天津曾经在开埠之后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历程和繁荣期。极盛时期甚至可以和南方的上海相媲美。时至今日当您漫步在海河沿岸昔日的租界区中,都有置身于欧陆小镇的错觉。天津的五大道地区更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逐渐沦为二线城市。当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动,首都城市职能的逐渐外迁,天津乃至和它有着不解渊源的保定势必会再次崛起,成为燕赵大地上的两颗耀眼明珠。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