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50后作家阎连科不看好80后作家 真的有那么令人失望吗?

2015-08-04 12:04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8月4日讯,这两天,关于50后作家阎连科对80后作家“令人失望”的质疑开始在朋友圈传播,阎连科称自己曾对80后作家寄予了很大期望,结果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从80后这一代开始,文化滑下来了”。对此有人赞同,有人质疑。阎老发表此观点的背景是上月底文学评论家杨庆祥的新书《80后怎么办?》沙龙时,对80后一代的文学创作思想的探讨。

 

15_调整大小

郭敬明

16_调整大小

张嘉佳

17_调整大小

九夜茴

18_调整大小

刘同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担任副教授的杨庆祥是为数不多的80后文学评论家。出于对同时代的人的好奇,他在《小时代》电影第一部上映时最激烈的骂声中买了郭敬明的原著小说。与许多并没有读过《小时代》就开骂的人不同,杨庆祥觉得,批评虽然解恨,但却完全没有找到要害。他选择抱着研究的心态阅读这样一部平时绝不会买的小说,心想“这里面肯定内含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单靠以往的文学经验和阅读经验已经不可以解释了”。

阅读的结果出乎意料。杨庆祥本以为会对这本“浅薄、庸俗和无知”的小说完全看不下去。但事实上他却以极快的速度把这本书看完了,“真实的阅读体验颠覆了预设的文学认知”。他突然明白了《小时代》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这是一个阅读和思考分离的时代,读者阅读某些小说,可能执行的是快乐的原则,为了获得快感,并不想获得某些思考或更深层次的东西。而新一代的“作家”,尤其是80后甚至90后的作家,也不再是“忧心忡忡、蹙眉深思的大作者”,而是一些“表象化的演员”,甚至是时尚前沿的代表。

郭敬明的“小时代”这个名字取得很贴切,杨庆祥认为,郭敬明巧妙地将一个“大时代”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毫无痛苦感的“迷你化”,将历史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一群年轻人手舞足蹈地向观众走来,历史的“重”被刻意“轻”化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现在的“作家富豪榜”就可以发现,80后作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前排位置:除了韩寒和郭敬明这两位常客,近两年,张嘉佳、刘同等新一代80后作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更不用说以唐家三少为首的一批80后网络作家,他们的收入更是超过传统作家一大截,以至于不得不专门给他们列一个榜单,不然前十名恐怕一个传统作家都没有。

细看这些占据各大畅销书榜的作家们的作品,确实如杨庆祥所说,几乎见不到有厚重感的文字和故事,类型文学和轻文学遍布,这可能是让阎连科等作家“失望”的主要原因。阎连科认为,15年前,他对80后一代写作者“充满着希望”,但现在发现这是一个“误判”,因为“这代人几乎没有反叛的地方”,同时失去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完全找不到他们作为一代人所发出的声音,阎连科作为一个长者觉得“这非常可怕”。

也许阎连科、杨庆祥们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韩寒、郭敬明、张嘉佳、刘同这些80后中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们,确实都去拍电影了。写作不再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而是一个以名字为品牌的产品之一,这也是最符合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作家不能再躲在书屋里埋头创作了,他们是偶像,是对年轻人有着近乎个人崇拜式的吸引力,但同时,又很容易更新换代。

张悦然作为80后作家的一分子也有相同的感受,张悦然的小说《家》被杨庆祥称为是探讨中国当代小资产阶级的现状和出路问题的小说,小说中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靠个人奋斗过上“小资”生活的人却在现实生活的虚无中选择了“逃离”而不是“抵抗”。张悦然认为,现在的文学变成了清一色的鸡汤文学,“为什么出版那么多鸡汤文学,因为读者需要。为什么读者会需要?读者需要的不再是叛逆的东西,而是像甜食能够一点点安抚心灵的东西。”张悦然丝毫不怕得罪人地说,自己的书绝不能接受一个《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刘同畅销书)这样的书名。

在60后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主人公涂自强是一个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的80后,他这一代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却被现实的残酷打回原形——发现自己不过是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人。这部小说描述了底层人群失败的奋斗史,比起成功的个人励志故事或者小资情调的爱情小说,甚至是郭敬明笔下的“富二代”生活,可能更接近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却并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很显然,许许多多80后写作者被他们的读者影响着,甚至衍生出服务意识,当读者们并不需要严肃的、反思性的文学时,劝作家们坚守,又是多么苍白无力。其实80后颇有些诚恳的写作者,如颜歌、如笛安,如蒋方舟,还有更多不知名的作家在坚守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只是从来纯文学的创作都是小众的。大部分的80后写作者确实已经不能适用传统对于作家的定义,而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了。再去苛求他们笔下的人物去承担某种象征意义,去建构和提出某种历史质疑是象牙塔式的幻想,倒不如方方笔下的80后青年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相关阅读

80后作家九夜茴

新作版权遭疯抢

 

8月初,知名80后青春文学作家九夜茴全新长篇小说《曾少年》出版,这是她继青春三部曲《匆匆那年》、《花开半夏》和《初恋爱》大热后花几年时间写成的又一部长篇青春爱情小说。作为《匆匆那年》系列收官之作,《曾少年》一书在7月底还未上市时就有37家影视公司为其影视版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抢夺战,吸引十几位顶级名导争相接洽,成为年度“大IP”。

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青春文学作家群体,显然不再满足于靠描写学生时代的“纯爱”故事来吸引读者了,这一代作家在经历作品超级畅销之后,面临着一次转型。面对同代作家韩寒和郭敬明等纷纷通过自己的作品涉足影视,九夜茴称自己无意当导演,更不会离开文学创作,但希望“能来一次结结实实的转型”,想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编剧。九夜茴坚持对自己的作品亲自操刀改编,希望隐藏在幕后,“做一个故事背后的人”。

作为“80后”的北京姑娘,九夜茴和她书中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群80后北京青年。《曾少年》又是九夜茴追忆80后青春时光的一部作品,虽然现在大多数80后已经结婚生子,但九夜茴的每部作品都在执着于描写青春时代的爱情。九夜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有这种青春文学的执念是因为坚信青春是一个人最美好的阶段,“青春注定有过就不会再有,年老之后不管我们如何拥有一颗年轻的心,都是自欺欺人”。

九夜茴认为80后是特殊的一代,也是孤独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是在80后这一代开始的,这就注定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兄弟姐妹,这就导致一些以前人必然会有的经历,在我们这成了‘必然不会’。”九夜茴为80后发声,“这孤独的命运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出生之前就注定了,我们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前面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东西。”在九夜茴看来,80后一代人正好成长在经济腾飞的转折点上,既有传统的生活教育方式,也有时代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90后出生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就有了电脑的陪伴,而我们出生时这一切还没有,在这个时代下我们是注定孤独的。”

据悉,九夜茴上一部《初恋爱》的影视版权已经被凤凰联动重金拿下。九夜茴对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有非常高的期待:“《初恋爱》我是从策划阶段就开始参与的,目前在做电影剧本的一稿,这个剧本我非常喜欢,也用了非常大的心力在里面。”九夜茴介绍,《初恋爱》的故事和《匆匆那年》很不同,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自己自信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青春片类型,“可能每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后,都能找到内心光明的东西,这也是它和目前所有的青春片都不一样的地方”。

目前九夜茴一手小说,一手剧本,以编剧身份涉足影视。在她看来,写作是一个人的工作,而电影是一群人的智慧。“如果让我写小说,给我一台电脑,一个舒服的沙发,在房间就可以完成,但是要做成一部电影、电视剧,需要几百个人大家互相协调配合,两者是不同的感觉。”九夜茴说,“做编剧要开无数次会,修改无数次稿,才能有一个初步的样子。写作是我一直以来的文学梦想,编剧让我很有好奇心,现在以不同的心情和热情在做。”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陈梦溪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