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讯,《非遗·中国年画经典》丛书。10本红色的16开本,总共约4000页……摞在一起像一堵墙,墙里的风景满园春色,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年画。正如书中所说:“民间年画看似俗气简单,其实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原来早已存在于距我们最近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这不仅是一部鉴赏性的年画图鉴,而是以中国年画题材和内容为线索的艺术史话。整套丛书分为《门神年画》、《戏出年画》、《风俗年画》、《娃娃年画》、《教益年画》、《新年画》等十个类别,不仅有近3000幅的图片资料,还有80万字的对年画历史及现状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述,学术价值立显。同时,如此严肃的课题,作者却写得生动有趣又充满情怀。
按说,通常一套如此厚重的丛书,必须要有一个长长的编委会大名单。然而,这套丛书只有一个人的名字——沈泓。
可以把沈泓称为年画研究学者,或是收藏家或作家,还可以将他称为探险家。因为年画产地大都在边远地区,说深山老林一点也不夸张,每次都是未知的旅程。虽然在《非遗·中国年画经典》研讨会上见到的沈泓身形瘦弱,文质彬彬,完全不像一个说走就走的背包客。
为了寻找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年画和故事,沈泓说自己九死一生。他被山村野狗攻击过,遭遇过打劫的、旅馆砸门闹鬼的,由于经常夜里赶路,还多次差点出车祸,路的一侧就是万丈悬崖。沈泓记得一次在云南寻访纸马(也属木版年画其中的一种),为了赶时间要半夜从大理赶往南涧,好不容易找到一辆高价才同意走的三轮车。三轮行驶在无边的黑暗中,一路上沈泓心里也是打鼓,这辆小三轮能穿过崇山峻岭到南涧吗?司机不会是把他拖到荒山野岭谋财害命吧?更可怕的在后边,半路上司机突然对他说不去了,准备打电话换一个人来送他去。沈泓担心三轮司机是叫来同伙谋害自己,赶忙说自己也不去了,一起回了大理。沈泓后来猜测,一来是几十公里的山路确实让司机后悔了,二来司机可能还怕沈泓路上埋伏人害他呢。
这样的故事,在沈泓追寻年画的20年里比比皆是,比这套《非遗·中国年画经典》还要厚。这样的旅程会不会觉得孤独?他回答,一个人的旅程,看到的是整个世界,遇到的所有人都可能是朋友,如果带着同伴,他的世界就只有对方一个人,更何况也没有这么一个志同道合还能吃苦的同伴。
不是落幕,是宝库
年画是汉族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的兴起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紧密相关。我们都知道,印刷术的雏形是发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后逐渐脱离宗教用途活跃于唐朝,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而超脱呈献为活字印刷这一里程碑之作。道家要雕版何用?那当然是传法帖、拓神像,所以最早的印刷也是为了造像,即作画、印画。而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就是神仙,两者的互利发展可见一斑。
如同任何发明创造一样,年画的成型亦有其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社会繁荣对大量复制装饰和喜庆画稿有较大需求,使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印方法迅速转化和改革。丰富的民间庆贺活动,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和日益成熟的雕版印刷术都催促着年画的发展。雕版印刷发展到宋代已达全盛期。开始仅有单色印刷,五代时出现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添加不同色彩以增加视觉效果,即“单版复色印刷法”。宋代用此法印制过当时的纸币“会子”;天津杨柳青版画至今仍采用此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
相比汉族的兴旺,当时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文明边缘状态,所以对祥瑞喜庆需求较少、对祈求无灾无祸颂佛礼佛更多。因而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形式以雕塑较多较著名,其中很多还是神佛石像、彩塑。
发展的不同、命运的更迭,使年画登上中原民间艺术的历史舞台。然而也正因时代变迁,年画也终将走向落幕。当它作为“非遗”出现时,已经预示着大规模、全民性的年画生产和消费习俗开始淡出人们视线。这不奇怪,在它之后诞生的纸质书不也走上了最后的旅途么。
那么,年画是否就此成为遗迹呢?
非也。年画作为艺术形式仍是永存的。还记得南开大学副教授张旺的数字美术作品,相当数量的形式就是现代年画,或以年画为依托的艺术创作。尤其某年新年前后,张旺兴之所至用电脑绘制了一副新派年画,两位门神博冠束带、威风凛凛,然而定睛细看,竟然是擎天柱和威震天!此画充分结合了传统元素,两人身着中国古战袍、手执青铜长锏,烈烈当风,不仅没有外星人的突兀机械感,变身后反而满带中国传统气息,毫无违和感,令人印象深刻。马伯庸亲王也赞叹并赠对联曰“厚德载物擎天柱;执锐披坚威震天。横批:传世佛魔”!
在电脑科技的帮助下,年画的磅礴气势、粗糙颗粒感以及那一丝平易近人的喜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大为叹服。两年后,张旺再绘一副中国风高达与扎古门神年画,以志纪念。
由此看来,数码新世纪并不排斥年画这样的传统艺术,只是表现方式要加以改变。传统艺术也成为最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素材库。比如说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功夫熊猫2》,一开场就是一幕融合了剪纸、年画、篆刻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二次元动画,后面再配上三维光影渲染,使整个电影如万花伏野耳目一新、又充满了浓郁地道的中国味儿,视觉体验非常独特。
同样的情况还见于西藏坛城沙画。原意为“彩粉曼陀罗”,取数百万计的彩色沙粒,刮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门精美绝伦的宗教艺术,从两千多年前起历代传承无间,今年早春却出现在大热美剧《纸牌屋》第三季中。白宫邀请沙门弟子前去作画,细沙一点一滴慢慢汇聚成绚烂至极的坛城图,构图严谨、色彩丰富、细节精致得难以置信,观众无不被这美轮美奂的一幕震撼。多日画成,围观人众皆赞叹不已,僧侣却毫不犹豫将这绝世画卷立刻扫除一空!万千沙砾被归入瓶中,倾倒进河流,徒留画桌怅然独立。原来,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常轮回,反而生生不息。对比剧中自总统以下人人尔虞我诈、政治攻讦,风云变换后转瞬即逝,成王败寇顷刻化为乌有,剧情暗合东方佛宗哲理,观毕顿觉禅意无限、生庄重心敬畏心。
倒也不必惋惜老祖宗的那些个压箱宝。在其盛行时,革新它享受它;在其衰落时,研习它欣赏它。重点在通过系统的整理,保留其全貌,则文明艺术的火苗将永不熄灭。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蔡岫 须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