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场地难找经费难凑指导难请 业余老年合唱团困中求存

2015-12-07 11:55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12月7日,在社区,有不少业余老年合唱团,歌声来自普通人,传达着他们对生活和歌唱的热爱。他们的存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但来自资金、场地、排练指导等方面的困难,让绝大部分合唱团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为了这份对唱歌的热爱,他们依然困中求存。

打印

场地之困 每个合唱团都有过四处漂的日子

11月的最后一个周二的下午,海淀区海燕合唱团的老年团员们各个打扮得神采奕奕,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的后台吊嗓子、背歌词,准备和来自其他区县的十余个业余老年合唱团依次登台献唱。这是“2015建投享老50+合唱才艺大赛”的展演现场,海燕合唱团在30余个参赛合唱团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等奖的殊荣。然而记者发现,在活动最后,主办方为海燕合唱团颁发奖杯和奖金之后,团员们没来得及卸妆就匆匆离开,他们不是赶着回家,而是赶去位于海淀工人文化宫的排练场。

每周二晚上,全体团员都要雷打不动地参加排练,因为他们深知,这排练场地来之不易。

1998年,海燕合唱团正式成立,团员们来自社会各界,还有一家提供场地和支持的牵头单位。然而因为多种原因,2000年之后,合唱团脱离了牵头单位,成为一支纯自发的群众性业余合唱团体,而且失去了原来的固定练歌场所。“我们有过很长一段四处漂的日子”,常务副团长朱辉对记者回忆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免费场地,团员们不得不各自发挥人脉关系找场地。后来,有位团友通过熟人找到一家医院的阶梯教室,朱辉现在还记得,当时几个团员费着牛劲把一台旧钢琴抬上讲台的场景,就是在那样简陋的环境里,团员们反而更加努力地练歌,决心唱出个名堂。

如今,团员们大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定期练歌,经常参赛,这些年的成长让海燕合唱团逐渐成了业余老年合唱团中的佼佼者,自然也不用为场地担心,因为优异的成绩,有单位为他们提供了固定排练场地。

能拥有固定的排练场,这让八棵杨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杨文国团长十分羡慕,因为他们至今还在借来的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活动室里练歌。这个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八十几人。队伍壮大之后,在八棵杨社区的帮助下,合唱团一直在社区的一间三十几平方米的活动室里练习。然而前阵子活动室要装修,合唱团面临暂停活动的困难。“如果要停上几个月,再凑就难了”,杨文国心里琢磨来琢磨去,还是决定要继续组织大家练歌,于是求助于社区居委会。幸运的是在社区协调下,隔壁小区的活动室答应借给他们了。没有灯光,没有舞台,没有麦克风,只有一把二胡和一台电子钢琴伴奏,他们依然乐在其中。

经费之困 印完歌谱就剩不下什么了

经费,也是让杨文国头疼的事情之一。八棵杨老年合唱团这样的社区自发组织兴趣团体,社区只能协助寻找场地、组织活动,并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而记者询问了多个社区老年合唱团,甚至海燕合唱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来源。

八棵杨老年合唱团成立之初,有80多人报名,当时定下的规矩,就是每人每年10块钱会费。800多块钱,几个人在餐厅吃一顿饭可能就花光了,可杨文国得把这些钱平均花在一整年里,所以得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打印歌谱的费用就占了大头。一开始,打印一张歌谱两三毛钱,太费钱,于是杨文国在小区附近找了好几圈,最后谈下了一个8分钱的业务,“老板一听说是社区老年合唱团的事儿,决定给我们最大的优惠,唉,就是这样能帮助我们的人太少了。”印完歌谱,经费就所剩无几了,到了年底只能给辛苦了一年的指导老师送瓶食用油,“真有点儿送不出手,可又没有办法。”

原来合唱团有一个电子琴,但音质太差,换成电子钢琴会好得多,可一直没钱。有一次街道组织文艺比赛,八棵杨老年合唱团得了个第二名,得到了3000块钱奖金。可3000块钱买不到一个像样的电子琴,于是杨文国又去求街道和社区,从一笔经费中补齐了差价,从商场里搬回了这件乐器。

对于海燕合唱团来说,虽然从一开始也有经费不足的困扰,“但是我们会找活儿。”朱辉指的找活儿是寻找外出演出的机会。她还记得第一次联系的业务是给一个单位表演合唱,最后赚回了600元的劳务报酬。钱拿回来之后,没有一个团员张罗着要分钱,而是全部放进了合唱团的账户。

老师之困 义务指导老师不好找

“老刘你注意,节奏是哒,哒哒,哒,哒哒,要按拍子来,起……”杨文国手腕向上一提,大伙儿就开唱了。自己给自己指导练歌,是八棵杨老年合唱团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因为能免费请来一位指导老师实在太难。

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老年合唱团,有些有固定的训练时间,有些只有在活动的时候临时组团,而绝大多数合唱团都缺乏专业音乐人才,难得能有几个音乐文艺骨干,有的团队可能因为一位文艺骨干的离开,又没能及时找到人员顶替,就面临随时解散的危险。

杨文国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曾经团队里有一个擅长钢琴伴奏的团员,但这位团员因为需要照顾孙子而搬去别的小区,团里一下子没有了钢琴伴奏,要么大家清唱,要么就只能用团长那把二胡凑合。一位团员的女儿想帮着牵线搭桥联系一个愿意义务免费为老人们弹琴伴奏的钢琴老师,可因为合唱团的排练室是借来的,时间改不了,和钢琴老师的时间对不上,只能遗憾放弃。

碰上个愿意为老人们义务帮忙的实在太少,大部分指导老师都是需要收费的。杨团长也想让合唱团有长远的发展,至少可以提高一下团员们的基本功。他说曾经也有音乐老师主动找到他,问合唱团需要不需要指导,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收钱吗?”人家说收,他就只能当场委婉谢绝。可总没有指导老师也不行,杨文国只好又向社区居委会求助,发了一个招聘志愿者的启示。

【记者手记】艰难维系的快乐

杨文国团长今年刚满70岁,11年来这个合唱团成了他生活的最大重心,每天都在事无巨细地思考着合唱团的发展,考虑着团员们的需求。“我不觉得累,我乐意为大家服务,至少证明我的身体还不错嘛。”杨文国说,他想努力把合唱团营造成这些老人们在社区里的另一个家,退休后的生活让这些老人们倍感空虚,唱歌可以让大家充实起来。“我常说有老师指导,咱们提高水平,没有老师,咱们就唱出快乐。”

由于场地有限、经费有限,又缺乏专业指导,老人们的快乐艰难地维系着。记者曾经参加过八棵杨老年合唱团的一次唱歌活动,碰巧电梯正在维修,老人们拄着拐杖也坚持爬上了三楼。活动一开始,精气神儿马上抖了起来,尽管会有轻微跑调,但依然卖力完成每一个音符的演唱。“一个人唱歌是孤单的,在合唱中可以获得无限的快乐。”这是一位老年合唱团员对记者说的。

其实很多退休老人难得能在单一枯燥的老年生活中寻得一个兴趣爱好,而唱歌又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一个,歌声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健康快乐的生活,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会让这份快乐持续更加持久。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 叶晓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