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往事》揭秘知青开展巡回医疗 救死扶伤那段岁月
2016年1月8日讯,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铁生五周年纪念祭暨《赤脚医生往事》、《延川插队往事》首发式在北京举行。这两本书的题材均来自史铁生插队的陕北延川的清平湾。其中《赤脚医生往事》是著名画家靳之林的作品集,首次独家曝光300幅珍贵历史老照片及速写、手稿,记录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孙立哲、史铁生等开展巡回医疗,在陕北农村救死扶伤的那段岁月。
赤脚医生
1969年1月初,一列列火车把2.6万名北京中学生送到陕西延安地区。这其中就有史铁生和孙立哲。路上,史铁生开玩笑说孙立哲“是医生”,没想到进村的第二天真有人来找立哲看病了,立哲靠着随身带着的《农村医疗手册》开始了第一次行医。
孙立哲在清华园长大,父亲是留美归国清华教授,邻居是大数学家华罗庚,孙立哲从小立志要成为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但是“最高指示”改变了他的志向。一家人四分五裂,他也从少年英才成了“臭老九”的子女。从清华园一下子跌落到陌生艰苦的农村,正是在缺医少药的老乡们的期盼的目光中,他和其他插队知青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农村的艰苦超出想象,老百姓不仅吃不饱穿不暖,有的人家炕上只有一个破席子,全家合盖一床破棉絮。刚到村子,清平川正发流行病,全家高烧,一个接一个躺下,没有药,没有吃的,顶多喝一点水,就那么熬着。一群中学生被迫自学成了医生。孙立哲的针灸术就是当年史铁生手把手教会他的。在极端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们用针灸缓解了很多人的痛苦。
赤脚医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诞生或者消亡,成为标兵或者被批判,这些都是赤脚医生自身无法左右的,但是在大时代中,个人依然有自己可以选择的。比如说当时人们推崇“知识无用”、“读书无用”,很多人只要会喊口号就行了。但是在偏僻的山村,依然有一群年轻人追求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中。孙立哲的麻醉师陈愉说,在学知识方面,孙立哲特别疯狂,在和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一定先说英语,再把英文一句一句翻译成中文给你听,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孙立哲成为赤脚医生中的楷模,的确不是偶然的,他非常爱学习,住的窑洞就是一个图书馆,英、日、法、德、俄医学书籍一应俱全。曾经有来考察的留德教授要他念一段德文,念完之后教授一个字也没有听懂,教授说你就说说什么意思吧。结果意思全对了。原来孙立哲的德文是自学的,按照英文的发音来念。
孙立哲努力学习,救死扶伤,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反思。比如在计划生育的问题上,孙立哲后来的反思是刻骨的沉痛。他那时候是县副主任主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他的结扎技术非常高超。但是在强制节育和大月份引产的问题上,他说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刽子手。他至今不能忘怀的是一个怀孕八个月的孕妇被党支部书记和武装民兵押进窑洞,孙立哲熟练地做了引产手术,婴儿被引产之后已经哭出了声,孙立哲在婴儿的心脏上打了一针氯化钾,哭声戛然而止。虽然他当年的行为可以推给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是这件事情让他永远有一种罪恶感,不能释怀。直到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当年的行为是多么的反人性。
《赤脚医生往事》的作者、八十岁的靳之林说:“上山下乡是一代人命运归零重启,等待他们的是未知、劳累和苦难。给老乡治病时他们找回了被压抑的同情心,找回久违的自尊,找到了爱的荣耀。”一代青年被不可抗拒的命运抛到了充满苦难的世界,但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在同类的苦难中发现内心的良知,在与困境的周旋中走出政治的咒语,在为他人创造价值时找到情感的快慰,同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做出了自己的反思。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