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地理

京密引水渠差点成运河 官厅水库靠湿地起死回生

2014-03-11 05:14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再有200多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就要通水了,这在北京水史上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我们来探秘一下南水北调背后的那些事儿。京密引水工程是将密云水库之水引入首都城市的干渠工程,引水渠长110公里,穿越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5个区县,在玉渊潭上游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京密引水渠差点建成京密运河。  京密引水工程曾经有一个十分理想化的设计方案——京密运河方案。1958年,密云水库建设动工后,北京市就着手规划引水进入首都城区的问题,当时国家远景规划曾有京津、京秦、京广大运河的宏伟设想,北京市委要求市政设计研究院据此作出既可输水又可通航的京密运河方案。京密运河规划曾经计划利用运河发展首都的航运事业,而且与京津运河相连,负担首都与外省市的运输任务,还要集中落差修建水电站,运河路线经过玉渊潭、昆明湖、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小汤山温泉等风景区,利用运河使这些风景区形成一个旅游风景带,带动旅游发展。如果按照方案实施,从密云水库到昆明湖将达到国家三级运河标准,也就是说能够通行1000吨驳船和双层客轮。规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无奈的。1960年华北地区大旱,官厅水库上游来水量很小,预计1961年官厅水库不能维持首都正常用水需求,需要立即修建密云水库引水工程。而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要修建京密运河,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河只好改成了引水渠。京密引水渠也是分两期完成,其中一期工程从1960年冬至1961年春5个月内,修建了从密云水库调节池到昌平西崔村的53公里引水渠,施工主力是当时因待料停工或任务不足的城市基建系统、水电工程系统、商业系统的5万名职工。1961年官厅水库上游入库量比预计的多,首都用水矛盾得到缓解,京密引水渠建设暂停。直到1965年北京地区又遇大旱,京密引水渠二期才又开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密引水渠。上个世纪60年代,京密引水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对郊区粮食生产甩掉落后帽子起到关键作用,70年代之后京密引水渠就不再向农业提供供水了,在官厅水库库水被污染后,京密引水成为北京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知名河道 被填埋封盖30多公里 北京城市河湖始建于元代,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城市河湖水面扩大,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浑然一体,众多大小湖泊沟通水系,城市河湖呈现出它最壮美的丰姿。当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河湖遭受严重破坏,不少河流被填埋封盖。最先遭受填埋劫难的是城中心的织女河,织女河是外金水河的上段,承接中南海退水入中山公园,于1970年被封盖和填埋。1973年至1974年,菖蒲河紧接着遭到封盖,而封盖的原因只是为了解决节日活动器材的堆放问题。1975年南长河被封盖,河上著名的长春桥、麦庄桥、广源闸、白石桥、高梁桥消失,就连连接长河与北护城河的著名河段转河也全部被填埋。如果说这些河道的填埋封盖让人惋惜,那么护城河的封盖更是让人扼腕痛惜。北京的护城河始建于明代,内城南面的护城河叫前三门护城河,东西北三面分别为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北护城河,外城自西便门竟广安门、永定门、广渠门的护城河叫南护城河。这5条护城河水源于长河,于东便门外汇入通惠河。最先被封盖的是前三门护城河,1969年开始修建北京地铁,地铁一期位于前三门护城河北侧,将崇文门以西5.6公里护城河段以及西护城河下段改为暗沟,从而改变了原城市总体规划中保留前三门护城河作为市区主要河道的水系布局。之后随着地铁的兴建,西护城河、东护城河、北护城河陆续被部分封盖,“文革”十年,为配合地铁、二环路等工程建设,前后把前三门护城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全部以及北护城河部分封盖,全长20公里的护城河成为地下暗沟。“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填埋厄运的湖泊有11个,其中全部被填埋的有太平湖、金鱼池、展览馆东湖、东大桥湖、十字坡湖、炮司湖7个,莲花池、玉渊潭、龙潭湖、昆明湖4个湖部分被填埋。金鱼池是1967年填平的,金鱼池位于天坛北墙外龙须沟旁,最早创建于金代,建有行宫,素以养金鱼闻名,50年代初经过一番整治,湖面有4.1万平方米,是南城一片风景秀美的湖水公园,雨季还有滞洪作用。1967年当地行将建居民住宅区,金鱼池被填平建楼,千年古老园林就此湮灭。太平湖是1971年填平的,太平湖处于北护城河外侧,是元代积水潭的一部分。新中国初期太平湖面积有12.4万平方米,1971年修建环城地铁,成为车辆检修段,不仅使一座湖泊景观化为乌有,而且极大破坏了北城排洪体系。莲花池、龙潭湖都成了地铁弃土的填埋场,玉渊潭部分被填平辟田种稻,昆明湖因输水道挖出的弃土被挤占了26万平方米。“文革”十年,总计被填埋、封盖的知名河道30多公里,占城市河道总长的近1/10,被填埋的湖泊面积80多万平方米,占北京湖泊面积的1/12,致使城市河湖水系和水生态环境遭受无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上世纪90年代 小丰水期放掉8亿立方米水 这是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团城湖明渠出口,调来的水将从这里注入。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北京气候的总体趋势是干旱越来越严重,可北京的80后们却还记得小时候的北京是雨水丰沛的,夏日的夜晚,沟渠里青蛙总是呱呱的叫个不停,让人难以入睡。这是因为北京进入9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小丰水期,虽然只有五六年的光景,却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是让北京白白放掉了8亿立方米的宝贵水资源。从1989年北京降雨城县增多迹象,1994年汛期大雨,7月12至13日全市普降暴雨,密云、平谷、顺义、通县82个乡镇受灾,水漫京东大平原;1995年7月29日大雨倒灌地铁,西单至公主坟停运2小时;1996年8月4日至5日,全市普降倾盆大雨,拒马河大石河平原河道多处漫溢,一片汪洋……从1991年至1996年北京降雨大都集中在北部水源地,给北京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水资源,1991年6月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都超汛限水位运行,这也是进入80年代以来首次超汛限水位运行。1994年密云水库更是达到153.98米水位,而密云水库汛限水位为147米,当时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3.58亿立方米。可是1995年汛期前,密云水库到底是留水还是放水引发了严重的分歧,最终确定北京将密云水库蓄水位降至150米,北京忍痛将密云水库放水2.75亿立方米,同年10月官厅水库因为高位运行,不得不泄水2.27亿立方米。1995年至1996年,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共弃水近8亿立方米,相当于两年向城区的供水量。十分遗憾的是,两库弃水后,北京就进入了一个严重的干旱枯水期。 湿地净化 官厅水库起死回生 官厅水库是水体修复循环水务理念付诸实践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1951年正式开工建设,1954年竣工,建成后多次拦蓄永定河洪水,也成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但是因为上游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永定河河道,官厅水库水质受到污染,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几度污染几度治理,最终退出北京饮用水供水系统,北京城数千年的供水水源中断。2004年初,在循环水务实践活动中,市水务局提出循环引水、利用实地生物技术治理官厅水库水污染的建议,一个全新的循环修复方案终于出台——巧妙设计入库河水循环路径。官厅水库北岸有一道狭长的河洼,叫黑土洼,洼中长满芦苇,是一个天然湿地,在永定河入库河道建一道溢流坝,再通过输水管将河道与黑土洼连通,将上游污水导入黑土洼湿地,在湿地南侧再建一个人工湿地,水由黑土洼湿地净化后再进入人工湿地净化,之后再进入官厅水库,上游污浊黑臭的污水经过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系统净化,能够达到四类水的标准。同年6月还建设了永定河山峡治理工程,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利用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再一次净化水质。2004年9月26日,经水利部协调,山西省册田水库首次向官厅水库调水,21天时间内官厅水库收水3000万立方米,自此以后水利部组织山西册田水库、榆林庄水库、河北壶流水库、洋河水库每年秋季向官厅水库调水,对官厅水库蓄水量回升和水质改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官厅水库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水质全面好于V类。2005年官厅水流为城市供水的三家店蓄水池,水质达到III类标准。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孙颖/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