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讯,“现在,我心里依然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2014年10月,阎肃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军事文艺的“风花雪月”,从一位84岁的老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不禁让人倍感振奋。昨天这位老人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凌晨3点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阎肃儿子阎宇发布微博称,“我父亲阎肃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没有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老爸可能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这么离开了。”昨天下午记者在采访阎宇时获悉,1月20日医院就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老人竟挺过了“破五”,“老爷子一辈子不愿意给大家添麻烦,虽然昏迷但骨子里这个特性还在,不愿意在大过节当口给大家添乱。”
![ABF]]{I@Y%W{0ZVP)NZUZI5](http://static.takefoto.cn/img/2017_pc.jpg)
阎宇:老爷子挺过了“破五”
“1月20日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肾衰竭,医院方面表示最多也就是坚持三五天,”北京晨报记者昨天拨通了阎宇的电话,了解了老人生命最后阶段的情况,“大家都很紧张,但我很有信心,我跟大家说,父亲一辈子不给大家添麻烦,虽然昏迷,但他骨子里的这个特性没变,临了也不愿给别人添乱,所以一定不会在大过节的当口出危险,因为这不只是家人的事,也是组织上的事。那个危险老爷子挺过去了,再接下来的一关就是年初五‘破五’这天,要是能等到上班就更好了。”阎宇表示初四晚七点阎肃的血压就已经降到了低压30、高压60左右,“当时空政文工团的领导、同事和我们家人都守在病房,医院觉得也是两三个小时之内的事了,都没想到老爷子竟然挺过了12点,到两点五十几分才断压,血压下降的过程中老爷子也没有什么痛苦。”阎宇称计划7天之后举行阎肃的遗体告别仪式。
去年9月29日,阎肃开始深度昏迷,之后就再没有醒过来。阎宇称,在此之前阎肃留下了最后的叮嘱,“他主要惦记着两个方面,一个是家里的人。老爷子之前忙于工作很少提这些人,那阵子几乎一个个地问,每个人的现状。他说大家住得太远不怎么方便,我说我以后每年寒暑假都会邀请大家一起度假,他说‘那你每年要出点血了’。第二就是工作,因为他今年是北京台、中央台两个春晚的顾问,他老念叨‘我还没找到春晚的魂儿’,一直就琢磨这事。还有文工团的工作。”

刘和刚:他永远认真
“昨天我跟团长、政委一直在医院,到凌晨一点钟左右离开,觉得他当时的生命体征怎么也能到今天,没想到凌晨三点多离开了。”刘和刚昨天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很欣慰陪伴了阎肃老人生命的最后一段。2001年刘和刚考入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由此开始了与阎肃的交集,“我参加2002年青歌赛的过程中,领导把老爷子和我叫到办公室,叮嘱他‘刘和刚的文化知识就交给你了,刘和刚要取得好成绩,文化水平不能差。老爷子让我多读书,积累文化,多看报,了解综合信息、新消息。读书没有一定之规必须看什么不看什么,只要这本书能读下去,慢慢累积自然就会有化学反应。这是他教给我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一生的进步方式。一直到现在我始终听他的话坚持读书看报。”阎肃的认真是最令刘和刚佩服的地方,“老爷子特别认真,我俩这两年一起当一档节目的评委,每一次上场之前他会把所有选手的名字、简历、唱的作品内容都看一遍,如果有不知道的就去书上查、上网查,这个准备工作让我觉得老爷子对事业、对艺术的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谭晶: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在阎肃深度昏迷后,谭晶一直通过短信与阎宇保持联系,询问阎肃的病情。“春节拜年的时候,我还说希望阎老能够慢慢的好起来,没想到今天收到老爷子去世的消息。我对阎宇大哥说,‘老爸(阎肃)一定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一直看着我们的。’”谭晶演唱的《阳光》、《梦水乡》等歌曲均出自阎肃之手,在谭晶心中阎肃不仅是音乐上的伯乐,在接受采访时她亲切地称呼阎肃为“老爸”,“他对我们就像孩子们一样,都特别好。我孩子一岁生日的时候,他特意录制了祝贺视频。去年的国庆节前,他晕倒的前一个星期的时候去做体检,我们通了短信,我说中秋节带着孩子去看他,他给我回的短信我现在还留着。”
在阎肃昏迷期间,谭晶去医院探病时买了一条围巾。在她心中阎老是一位特别开朗、时髦的老人。“他有一颗很年轻的心,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很时髦的新词。《红梅赞》这些作品不管多久都是精品,而他则是永远都跟得上时代的老人,讲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第一次听,很超前。”
他的作品脍炙人口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上世纪60年代阎肃创作了《红梅赞》、《绣红旗》,80年代他创作了《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90年代他创作了《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2008年阎肃请缨抗震救灾被拒后,连夜创作歌曲《云霄天兵》。近几年,80多岁高龄的阎肃参与策划《胜利与和平》、《强军战歌》等多场大型表演。
《红梅赞》 其实是替补
1962年,阎肃首次休探亲假去看望正在锦州工作的妻子,与其他新婚夫妇不同的是,阎肃并未陪着妻子游玩,而是闷在不足9平方米的屋里18天,写出了歌剧《江姐》的剧本。《江姐》于1964年登上舞台,但当时并没有《红梅赞》这首歌。相关领导希望《江姐》能像歌剧《卡门》一样有主题曲,于是阎肃就将他为上海音乐学院写的一首《红梅赞》拿了出来,经过一番精心谱曲,这首替补歌曲最终成为经典。
《敢问路在何方》 地毯上踩出白印
1983年《西游记》拍摄时导演杨洁并没有想到让阎肃写这个剧的主题歌词。后来有人将李文辉引荐给《西游记》的音乐编辑王文华,借此渠道向阎肃“走后门”。阎肃很快就写出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的开头,却始终不满意,成天满屋乱转找灵感,把家里地毯踩出一条白印。由此得到灵感“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雾里看花》 原为“打假歌”
阎肃参与了很多电视晚会的策划与撰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晚会,请阎肃策划,其中有个片段是打假,要写一首“打假歌”。阎肃从川剧《白蛇传》韦驮踢“慧眼”的情节获得灵感,写出“借我一双慧眼吧,把这纷扰看个清楚”的歌词。这首歌最早就叫《借我一双慧眼》,最后干脆就用第一句歌词代替,于是歌名变成了《雾里看花》。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