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讯,随着互联网的空前普及,网言网语有如江河滔滔席卷而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几年前流行的 "PP"(漂亮)、“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偶”(我)、"521"(我爱你)、“神马(什么)都是浮云”,到如今“大热”的“然并卵”、“城会玩”、“看气质”、“网红”…… 这些网言网语和流行热词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像谁不顺口来上几句就"out"了!毋庸置疑,网言网语的鲜活生动是其“大热”的原因之一,但其所折射出的人们心态和文化的浮躁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网言网语和流行热词? 本版今天选发的几篇作文权作抛砖引玉哦……

侯佳奇(8岁) 北京和平里第九小学三年级(3)班
网络上的“看气质”能看多久
任佳(19岁)
朋友圈中前不久又掀起一个新热潮:你的朋友在秀一张照片后,附上一句“主要看气质”。在看到这条消息后,人们大多会习惯性地点个赞亦或是发个可爱的笑脸。
其实,这些都是网络的陷阱,根据游戏规则,此时的你要么用“气质体”接着在朋友圈中发一张自己的selfie,要么发给你的朋友一个5.21元的红包。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游戏无聊至极,然而,你相信吗,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这个“游戏”竟被刷爆了朋友圈。而且,这类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几年前,就曾有过莫名其妙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火爆一时。可是,为什么这类无聊文化能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类无聊文化的共同特点就是相当“接地气”。他们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顺应着社会心理。
如今,当自拍渐成一种时尚,当人们不愿再用眼睛去看世界而习惯用手机镜头去看世界的时候,跟自拍有关的一切似乎都被打上了时尚的标签。人人都渴望时尚,这就像人人都渴望被点赞、被夸“有气质”一样。于是,在这种社会心理与流行趋势的“指引”之下,无聊文化应运而生。
至于那句莫名其妙地火爆起来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同样值得我们反思。这句话最初出现在一个游戏交流群中。很难想象,这句童年时整日回荡在耳边的小伙伴的呼喊声:“XXX,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为何会在互联网上再度流行。或许,这反映了太多都市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当然,还有那份对家、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
在这样一个鸭梨山大、生活节奏飞快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心似乎都已罩上了一层冷漠的薄冰,然而,恰在此时,这样一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话却如一把斧头,轻易击碎了那封冻已久的薄冰,敲进了你的灵魂。无疑,它顺应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因而,它火了。
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在我们沉迷于这种网络上的虚拟狂欢的时候,在我们发自拍、“看气质”、求点赞、“喊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容颜正渐渐老去、我们的母亲正在孤独地叹息?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1996年8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高三(8)班。
网络热词“说三遍”还有味吗
张海睿(11岁)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语言叫“网络热词”。
这是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一种语言,具有简洁性、区域性、生动性、动态性和非规范性。大部分网络热词源于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通过这种黑色幽默和讽喻风格来体现民意所向,同时隐藏着草根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潜在的挑战性。
如今,同学们在交流时往往都会用一些既轻松又幽默的热词,好像这些热词谁不知道都out了!比如:“醉了! 醉了!”、"No zuo no die"、“吓死宝宝了”……有时用一句网络热词,不仅能让大家心领神会,而且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也会利用一些网络热词再创造,如:同学们在讨论数学题时会用:“这个步骤并没有什么卵用”;在心情不爽时会用:“呵呵”;在同学们打闹的过火时我会说:“你要是再闹,我就把你上交给国家”; 讨要别的同学拿走自己的东西时会说: “快把xxx还给本宝宝”在强调某一件事情时会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可否认,不少网络热词既激发了我们对语言表达的想象与创造能力,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新词库”,也让我们对这样的交流充满了好奇和乐趣。
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网络是我学习、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百科全书及万能工具,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产物,我觉得我们也是时代的产物。爸爸妈妈的少年时代没有网络,因此他们把我们现在在网上听课、学习、做作业、查资料、学英语、娱乐等。然而,网上鱼龙混杂,对待网络热词,我们要像嚼口香糖那样,咀嚼清除口腔异味增强新鲜感,但是不能吃进肚里。因为网络热词毕竟难以承载起汉字文化的传统内涵,成为教科书里的语言。网络热词终将只能流行一时,如果人云亦云,“说三遍”乃至任其泛滥,也就没了味道……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4年2月,现就读于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六(4)班。
对网络流行语我们能否“呵呵”
张方兴(17岁)
网络流行语,形式愈为简单,其含义愈为微妙,譬如曾流行一时的 “呵呵”。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流行语有些颇有趣味,使语言交流文化变得灵活多彩,而有些却使人与人的交流增加了障碍,这些切不可滥用。
“呵呵”本是一个拟声词,网传其词汇来源于苏轼的诗句:“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苏轼性格豪爽,其诗词豁达豪放。但“呵呵”到了网络,便失去了最初的本义,或为淡然一笑,或为调侃,或为冷笑……
“呵呵”有时故作高冷,即所谓“高傲冷漠”。发一个呵呵,语意层层,回应了对方,又表明自己一笑了之的态度,对于发“呵呵”的人是再简单不过的事。然而,看到“呵呵”的人心里却很迷惑。
“呵呵”不仅在社交圈中应用广泛,而且在生活的日常用语中也不鲜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络交流,但这是虚拟的,“呵呵”由网络步入日常交际却值得我们反思。比如,与朋友分享一件有趣的事,希望与他交流一番,结果对方应到“呵呵”;一本书忘带了,对同学说:“你瞧我这记性,书没带”,下一句本是想问:“你那里有没有,借一下。”不等你回过神,对方随即对你说道:“呵呵”。这已然成为了不少人的口头禅,由于沉迷于网络交际,一些网络流行语已经进入了口语对话。殊不知,这两者是不同的。“呵呵”的应用环境适合于网络,而不适合日常交流,毕竟“呵呵”只是一个态度。不要因为从众化的词语尝鲜,或沉浸在网络交谈环境,而失去了日常交际原本丰富的内容,导致日常对话无情而乏味……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1999年5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二(5)班。
语言的发展岂能是向简单符号倒退
张里童 (18岁)
现如今大多数人喜欢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们大多采用较为简练的、时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虽然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我们仍应警惕并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实现语言的代际更迭才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使得语言从现代向原始时代的简单符号倒退。
语言从符号及简单的音节脱胎而出,目的是为了传递思想乃至某种文化,对其精确性要求极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其普适性,不同的语境相同的语言可能表达不同意思,一个时代也很难理解另一个时代的语言风格。网络流行文化有它本身的价值:它可以用来促进社交,快速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它可以用来作为调剂,释放压力或带来快感;它简单快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传达信息。因此当我们渐渐开始喜欢上用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意味着语言在某种压力下进行着自我完善,向着更加简洁,更便于理解的方向改进。
当现实中的交流方式无法满足需求时我们就选取虚拟世界的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注意: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很贫乏,有时只相当于另一种意义上的缩句,如曾经流行的“我伙呆”、“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太过简单的词语要是之前不懂得它的含义直接看上去就会感到不解,这反而增加了语言信息的传递障碍。而且很多在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是不能够简简单单地用几个字符便可以表述清楚的,需要我们去理解思考,然而当我们习惯于用这种“缩句”形式的话语表达自身或者去了解他人的时候,我们便会习惯性地疲于阅读大篇幅的文章或者真心去接触一个人。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当下喧嚣的文化,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快餐、速配、闪婚,对于这些我们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理由,并乐此不疲。直到这些“飞速”的触角伸到了语言领域将长句也简化为数个字符来达到快速写出、说出的目的。除此之外,人们越来越渴望成功的同时便更不愿意被别人否定,那些用正常语言可以说清楚的事,却偏要采用网络语言,以此显示自己没有与时代脱节,实际上隐含着“寻求认同感”的意图。
网络语言的是与非,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1998年2月,现就读于北京东直门中学高三(7)班。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