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哈珀·李:“知更鸟”永远都在歌唱

2016-02-26 13:22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2月26日讯,2月19日,星期五。这一天的世界文坛是悲伤的,因为两位举足轻重的大师竟同时辞世——84岁的意大利学者、作家艾柯和89岁的美国小说家哈珀·李。前者被誉为“当代最博学的人之一”、“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用玫瑰的名字指引人们漫游于语词的游戏之森,自己却露出淘气狡黠的笑容;后者一生用一部长篇小说,影响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让人们相信善良的力量。他们的离去,是文坛的损失;但他们曾经存在过,便已成为文坛所拥有的美丽且不朽的收获。

(Harper Lee
哈珀·李简介:1926—2016,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著名小说家。作品有《杀死一只知更鸟》(获普利策奖)、《设立守望者》(中文版将出)。

以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闻名于世的美国女作家哈珀·李,于2月19日早上在亚拉巴马州的家中辞世,享年89岁。和跨界知识分子艾柯不同,哈珀·李一生只以“知更鸟”这一部作品立名,该书获得了普利策奖,声名显赫。而她本人,却闭门谢客,在故乡亚拉巴马州门罗维尔小镇过着隐居的单身生活,拒绝一切公开采访。

尽管哈珀的过分沉静耐人寻味,但小说的畅销,连同1962年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电影,都不会令这个关于平等和正义的故事过时:一位白人律师芬奇,在种族偏见深重的时代背景下,不顾个人安危与声望,毅然挺身为一位被诬陷为强奸白人女子的黑人进行无罪辩护。派克饰演的芬奇身形高大、气宇轩昂,宛如道义的化身。2003年,在美国电影协会公布的百年影史排行榜上,该角色荣膺头号银幕英雄之名,可见其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知更鸟什么坏事都不做,总是呕心沥血地唱歌给我们听,所以打死一只知更鸟是造孽的。”这是书名“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含义,也折射出哈珀本人的朴素道德观。故事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既是源于这种内在的朴素价值观,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因素——小说和电影问世的上世纪60年代,正是战后美国黑人运动如火如荼的时节,尤以哈珀所在的亚拉巴马州最为激烈。可以说,哈珀笔下的故事,便是对此一种南方童年见闻的真实投射,从儿童(芬奇女儿斯科特)的视角,认知、判断最基本的善与恶。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不难理解其会被长久地列为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多年后,一些读者还深挚地反映说,正是由于这本书对自己幼时心灵产生的巨大震撼,促使他们在成年后选择了律师作为职业,希望能像芬奇那样伸张正义。

然而,去年的一则新闻却多少震惊了世人。时隔五十余年后,哈珀的第二部作品《设立守望者》在西方出版问世,写的是成年女性斯科特回乡探父的故事。英文书名Go Set a Watchman,乃是出自《圣经·以赛亚书》的“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一位守望者,让他报告所见之事’”。经哈珀本人说明,该书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先于《杀死一只知更鸟》写成,但当时编辑对主人公斯科特童年的回忆片段更感兴趣,就说服她从幼年斯科特的角度重写了一本。因此,《设立守望者》可以看做是“知更鸟”的初稿。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根据其中文版译者张芸的介绍,在这本书中,曾挺身抗暴的英雄律师芬奇晚年竟是个反对黑人平权的种族主义者。这个形象反转实在令人愕然,不难想象,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漫长心灵阅读史的美国人从心理上会是多么难以接受。还有人从写作的层面上,认为《设立守望者》尚不能算作一部小说。

知更鸟1111

一般说来,作家的遗作、存稿重见天日,往往是一件普天同庆的事情,但之于哈珀·李,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替她惋惜,担心“新作”若是品质不佳,难免有损其声誉。但其实,这种担心倒也不必,哈珀按照写作时间顺序为主人公设计的两种形象,对比呈现出的不是她自身思想认知的退步,而是进步;她亦通过自己的判断生成,呈现出处于一个特定时代的运动洪流中,人之思维与价值观应有的复杂面向。

其实,若以一种严格的眼光去单看《杀死一只知更鸟》及其改编电影,也并非没有简单化的问题。毕竟,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负有为南方白人正名的责任,哈珀塑造出的不是马丁·路德·金那样的黑人领袖,而是派克类型的白人英雄、拯救者。但时至今日,确也应该看到,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发挥震撼人心的作用,不来自于某种“拯救”,而是来自于作者对善良这种本质性品质的不渝追求,朴素而又充满力量。良善的人性如同一只美丽的知更鸟,应被仔细地呵护起来,不受恶的侵害。这是我们时代的“理解之同情”。

文字中单纯而明晰的善,和隐居者哈珀本人合二为一。据认识她的人说,哈珀是个“非凡的女性”,极使人愉悦,极谦逊,也极友善。她过着一种极为私密的生活,始终被书本和爱她的人包围着。身边的人们也保护着她希望过私人生活的愿望,拒绝向慕名拜访者提供地址。她在自己的理念和生活实践层面上,都实现了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箴言:“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