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讯,“葛老,您走了,您给我们留下了绵绵的思念。无尽的追忆!”在进入告别现场前,每位悼念者都领到一张“中影星光物业管理公司”写的文字,里面提到葛存壮老人在小区中做过的好事,其中包括他常常出现在北影小区的舞台上,为大家表演的片段。葛优站在父亲遗体的右边,跟前来悼念的亲友们握手,记者也加入悼念者的队伍,在经过葛优面前时,他伸出手来,说了声“谢谢”,记者感觉到,他的握手很有力。

李滨:他一辈子很谦恭,不假
老演员李滨一出现在现场,就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老爷子做了手术后,一度住在协和医院,以前我遇到葛优,他说情况不好,熬着!”李滨说,自己曾经跟葛存壮合作过一部电视剧,那是20年前的事,但是跟葛优的合作却有5次之多,“我们在《甲方乙方》中合作过,那是2003年的事;在澳门电影节上,我还得过一个女配角奖,葛优现在是澳门电影节的主席,我们这几年常见面。”
在她眼中,晚年的葛存壮是一个很活跃的老人,“喜欢指挥大家唱歌,张扬的电影《飞越老人院》中曾经给他保留了一个角色,但是他当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算了。很遗憾!”“葛优的母亲也是一位剧本编辑,葛存壮常常教导儿子要谦虚谨慎,葛优做到了。希望老爷子一路走好!”

蔡明:他是非常敬业的老艺术家
“在我心中,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艺术家。”蔡明这样告诉记者,她回忆,自己还是一个年轻演员时,跟葛存壮有过合作,“他一有空就琢磨剧本,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说,老爷子演的这些角色影响了几代人,他在生活中对我们这些小辈非常和蔼可亲,很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让人敬重的老人,他的这种作风也深深地影响了葛优。”

六小龄童:遗憾没有合作《西游记》
“如果要说我们俩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起合作过《西游记》。”六小龄童告诉记者,包括《闪闪的红星》中的著名反派扮演者刘江老师都在《西游记》中扮演过阎罗王这个角色,“我和葛存壮老师以前聊过这事,最终没有合作成,太遗憾了。”
“艺术工作者的主要使命就是为老百姓奉献好的作品,这一点,必须从我做起。葛老爷子就是这样的人。”
臧金生: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要说熟悉,跟葛存壮同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臧金生可谓是熟人。“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臧金生说,“他喜欢喝酒,可以不动喉结将一杯啤酒干掉。”
除了喝酒,葛存壮还喜欢摄影,“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相机的时候,他就有一套高档相机,葛优很多小时候的照片都是老爷子拍的,平常聚会时,老爷子也喜欢给大家摄影。”
严顺开:他们全家都是大好人
面对记者的追问,低调的严顺开老师说,在自己的心目中,“葛存壮老师真的是一个大好人,他们全家真的都是大好人!”“他就是电影中的坏人,生活中的大好人。”
记者 王金跃
追访
葛优的喜剧和葛存壮一脉相承
八一厂著名导演翟俊杰上午在八宝山送别葛存壮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沉痛地说:“又走了一位老哥,心里特别难过。”
翟俊杰和葛存壮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在30多年前拍摄电视剧《眉开眼笑》,葛存壮在剧中饰演一位老知识分子,沈丹萍饰演他的女儿。“当时葛存壮才50多岁,身体很好。”翟俊杰回忆说,“一般大家都会说葛存壮的反派演得特别好,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喜剧表演也特别精彩,诙谐幽默,不是现在那种撒狗血式的喜剧,而是充满了智慧的、高层次的表演。”
谈到喜剧,翟俊杰认为葛优和葛存壮的路子不太一样,但又一脉相承。“葛存壮的喜剧是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的冷幽默,不是靠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去逗人发笑,而是让人发自内心地哈哈大笑。他的喜剧抓得准,一下子就能抓住戏眼,而不是无厘头的。我认为这是喜剧中的上品。而葛优,无论是人品还是艺品,肯定都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不是那种挤眉弄眼的喜剧。”说到葛优,翟俊杰对他也很欣赏,“优子对父亲很有感情,这几年特意减少拍戏,就是想多陪陪父亲。所以今天早上我见到他,就说了一句话,‘优子,你已经尽孝了,心里会得到安慰的。’”
翟俊杰和葛存壮的第二次合作是2004年公映的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葛存壮在片中饰演当时北洋政府驻法国公使陈录。“这次是演一个反派,但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很有城府的,演得入木三分。”让翟俊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场葛存壮的戏刚一演完,全场的工作人员都自发地为他的表演鼓掌,“这部戏里他是唯一的老演员,对夏雨、沙溢这些年轻演员来说,能跟他对戏都是一种享受。”《我的法兰西岁月》曾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翟俊杰坦言,“能获奖,葛存壮功不可没。”
更让翟俊杰感慨的是,葛存壮不仅戏好,生活中也是个“大好人”。平时在片场,葛存壮很少说闲话,一直都是拿着剧本默词,生怕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影响拍戏,有时候一句台词也会反复推敲并征求翟俊杰的意见,“导演,你看这样处理行么?”戏外,葛存壮更是平易近人,虽然当时已经年过七旬,但从来不提要求,就和剧组年轻人一起吃盒饭。有一场戏太长,翟导建议中间让葛存壮休息一下,但他坚持不用休息,“别叫大伙儿跟着我一块儿拖。”
翟俊杰谈道,近期阎肃、周小燕、葛存壮等老艺术家接连离开,相当令人遗憾。“多希望年轻的电影人能传承这些老艺术家身上的宝贵品质,不管是为人还是从艺,加上现在这么好的机遇,中国电影不就可以更好地发展了么?希望以后能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那些明星涉毒、作品恶搞、环境浮躁的新闻。”
记者 李俐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