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黄兴先生逝世一百周年 英勇经历再被提及

2016-03-15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15日讯,今年是黄兴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一些研究机构将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一百多年前,作为革命先行者,黄兴推翻清政府、抵抗袁世凯的英勇经历将再次被提及。

80_调整大小

黄兴连环画

79_调整大小

武昌起义浮雕

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兴出生在长沙市郊。1893年,黄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后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两湖书院在当时是一所比较新式的学堂,课程除经史文学外,还有天文、地理、测量、化学以及兵操等新学科。黄兴在校期间,“笃志向学,而于地理一科及体操尤为精勤”,还初步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

1901年,黄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1902年,黄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读书期间,他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同年,黄兴回国,他先到上海,与当时《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会晤,并结识了沪、宁等地一些积极人士。

1903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黄兴定于次年秋乘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

1905年,黄兴结识孙中山,共同的理想使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倡议将反清革命组织联合起来,组建“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赞同孙中山的想法,只是认为因保密起见,“革命”一词应该隐去。孙中山接受了黄兴的意见,最终成立“中国同盟会”,黄兴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导人物。因为功勋卓著,黄兴和孙中山被当时的人们并称为“孙黄”。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省相继独立,组织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刻不容缓。1911年12月4日,独立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当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代表们选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黄兴屡次辞任不就。经代表们反复劝说,黄兴才“暂时勉任”。12月25日,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12月29日,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黄兴为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彻底暴露了独裁专制的真面目,孙中山断然发动“二次革命”,黄兴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因事起仓促,“二次革命”终归失败。孙中山和黄兴再次流亡日本。

此时,孙中山和黄兴在观念和思想上出现矛盾和分歧。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孙中山为第一要旨,黄兴不同意。两人僵持不下,最后黄兴决定暂时离开日本去美国。1914年6月,黄兴宴请孙中山以辞行,席间,孙中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黄兴:“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旧金山,黄兴也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5年,袁世凯称帝,9月底,蔡锷送密信给黄兴,信中提出他准备在西南发难的计划,征求黄兴的意见。黄兴接信后,立即命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先后离美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护国战争进展顺利,袁世凯溃不成军,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先后宣布独立。此后,黄兴多方奔走,并不断为此事与孙中山电商,在此过程中,黄兴同孙中山也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了黄兴的治丧活动。

黄兴传奇而英勇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轶事。1913年,当上总统后的袁世凯给他封官授爵,派人将陆军上将的委任状与勋章、授勋令一起送到上海,还送来了几件礼物和两匹英国好马。黄兴把东西都退回,惟独留下了马。儿子黄一欧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将来我还要打仗的。”

黄兴的爱国热情也影响到了下一代。他给5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欧、中、美、球、寰,女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华”字。长子黄一欧,12岁就跟随黄兴参加革命。14岁时,经孙中山、章太炎介绍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会员。黄一欧在黄花岗起义中死里逃生,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武昌起义后,黄兴在汉阳鏖战,黄一欧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此时,黄一欧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封信,信上只有8个字:“努力杀贼!一欧爱儿。”多年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看到这封信,发出感慨:“当年曾见将军之家书,字迹娟逸似大苏。书中之言竟何如?‘努力杀贼,一欧爱儿’八个大字,读之使人慷慨奋为而爱国。呜呼将军。何可多得!”

黄兴去世后,章太炎为黄兴献上挽联,用十二字概括了黄兴的成就:“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江哲)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