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疫苗案刷屏满一周三个关键词:老瓶新酒公共话题危机公关

2016-03-26 23:09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26日讯,这一周,想必你的手机跟我一样,被疫苗事件刷屏了。从事件的发展态势来看,它早已超出了一起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发酵成为一场杂糅着公共卫生、媒体伦理、社会心理等内容的大讨论。

副本23874422

当下,相关调查不断深入,核心事实基本确定,恐慌情绪日渐平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疫苗风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以下是公道君(ID:bjrbplb)的一点思考。

舆情速览

一次“常规”的公共卫生事件

3月18日

澎湃刊发新闻《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让去年4月就被警方破获、今年2月初被披露的济南“涉案5.7亿非法疫苗案”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并引发社会对接种疫苗的恐慌。

3月19日

山东省食药监局公布涉案的上线及下线名单,线索涉及24省市。

3月20日

山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经对警方提供的,关于庞某非法经营疫苗案查封疫苗品种的清单进行核实,发现实有疫苗12种、免疫球蛋白2种、治疗性生物制品1种。

一篇旧闻的100000+

3月20日

财新公众号发布2013年的一则摄影报道《疫苗之殇》。

一条朋友圈的“鄙视链”

3月22日

和菜头发文《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

接种疫苗存在不良反应,把这两种不同的事实拼接起来,是在试图操控公众的认知,强行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3月22日

王五四批菜头《有免于恐惧的疫苗吗?给我来一针》:

在这次事件上,民众当然有恐慌的权力,民众的恐慌的确与自身认知相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民众都对疫苗有着专业解读。

3月23日

和菜头反击《我是你爸爸---回王五四的话》

读者在接到非法疫苗泄露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应该做的事情是所有非法疫苗影响的范围。什么时间,什么疫苗,泄露到什么地区。他们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打了高温下失效的疫苗和接种疫苗发生不良反应是两回事。

一场姗姗来迟的发布会

3月24日

公安部、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针对“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举行联合记者会。这是国家部委层面第一次正式出面,就社会高度关注的非法疫苗案件召开记者会,回应关切。

△该案疫苗不是黑工厂生产的,而是一些正规的药厂合法生产的正规疫苗,属于二类疫苗。

△虽然疫苗脱离冷链条件进行运输储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但是疫苗的安全性上应该不会有大的影响。

△过去五年未见异常。在这次涉事问题疫苗比较突出的山东、河南两个省,报告数据也都在正常范围内。

……

我想跟你聊聊这三个问题

1.如何看待媒体在事件中“热点+旧闻”的嫁接处理?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我非常理解《疫苗之殇》“热点+旧闻”的处理方式。对于编辑而言,必须对舆论热点保持敏锐的嗅觉,对舆论走势拥有相对准确的预判。说白了,知道什么话题会火,知道怎么把话题炒热,这是基本功。

有人说,传媒就是“传霉”,媒体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不尽然,但确实道出了一些玄妙。就拿这次疫苗事件来说,作为一起公共卫生事件,它具备成为热门新闻的全部潜质。有赖于自身庞大的素材库,公众号编辑在第一时间挖掘旧闻,搭上舆论热点的快车,赢得一个100000+的点击量。单就技术层面来说,这样的应对证明其深谙传播之道。

但问题在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能光讲传播技巧,还要讲社会责任。即便是微信公众号,如今若再视其为媒体阵营的“临时工”,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在我看来,所谓新旧媒体,根本上是信息呈现方式的差别,责任使命并没有改变。媒体的把关人标准,不能在公众号上打折。

《疫苗之殇》在初次发布时,不少专业人士对其科学性、严谨性就有争议。编辑再次选用时,理应注意到这一点。尤其是本次事件的性质与之区别较大,在事件真相不明、恐慌情绪渐浓的情况下,这样一则冲击力十足的摄影报道,足以数倍放大人们的负面想象。至于编者按那寥寥数语,根本不足以让读者冷静下来。

文章发布之后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面对100000+的点击量与弥散开来的恐慌情绪,我们可以阴谋论地去揣测,这是编辑乐意看到的,也可以善意地猜测,这是编辑始料未及的。至于哪种情况为真,只有编辑自己知道。

反思起来,我觉得还是要强调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的责任使命。在官方信息往往“迟到”的情况下,媒体对信息的把握应该慎之又慎,不能唯收视率、唯点击量。在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关照公共事件的性质与当下的社会情绪,尽量避免火上浇油般帮倒忙。毕竟,“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2.如何看待以和菜头与王五四撕x为代表的公共讨论?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新媒体的崛起。它固然是舆论场的一大变量,一篇《疫苗之殇》就能让恐慌情绪成倍扩张,但也得益于新媒体发声的便利,科普文能在第一时间出现。二者的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让相关信息起到了自净的作用,真理越辩越明,真相也是如此。

这种对于社会公共话题的大讨论,是值得鼓励的。回顾起来,我认为应该反思公共讨论秩序的重要性。

就拿和菜头与王五四来说,一个强调的是受众应当有理性的分辨能力,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关心的应当是事故背后的真问题;一个强调的是,在真相未至的前提之下,老百姓有恐慌的权利,不能吹毛求疵。二位说的都有道理,真正的分歧在于他们自己眼中的受众定位。和菜头一直说“我的读者”,王五四则自认为大众代言。就像有人评价的,冲突的症结是“和菜头的自留地VS王五四的大战场”。

输赢不好说,但最后的回应着实有失风度。即使上帝,也不可能说出让每一个人都喜欢的话语。对他人观点反感、不屑,从根本上讲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且,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话都是无意义的。你可以不认可任何一种观点,但必须承认那些观点不会是百分百的缪误。它们的存在,至少对我们理解疫苗事件的本质提供了另一种解读。

认识到这一点,应当是公共话题讨论的基本。接下来,我们就要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其实道理并不难懂,也有很多概括较为全面的论述。比如捷克知识分子在布拉格“公民论坛”中设定的8条《对话规则》:一、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斗争;二、不要作人身攻击;三、保持主题;四、辩论时要用证据;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放;六、要分清对话和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七、对话要有记录;八、尽量理解对方。

可以想见,未来我们还将遇到更多类似公共话题,如果能更有秩序地讨论,澄清是非、引人思考的效果必定更显著。而那些非理性的社会情绪,或许也会慢慢消减吧。

3.如何评价相关部门在疫苗事件中的表现?

相较以往,相关部门在疫苗事件中的反应,是有所进步的,但客观地说,依旧不尽如人意。尽管第一时间公布了疫苗牵涉的省份、企业,但这些信息在消弭社会恐慌情绪上,恐怕是杯水车薪。就我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些问题疫苗流向了哪些医院?被哪些人使用?可能出现哪些危害?出现后该如何处理?等等。凭借既有的官方信息,人们只能反向排除——我不在那些省份,安全;我在那些省份,但去的是公布的可靠疫苗注射点,安全……这个方式,恐慌情绪自然拦不住。

我们固然可以谴责一些媒体帮了倒忙,甚至可以谴责一些人不够理性、以讹传讹,但根本问题显然不在他们身上。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早已跑了半个中国。所以,权威信息的发布滞后这一老问题,还是要反思。

更值得反思的,当然是监管。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多人都有困惑,庞氏母女何以通过一道又一道防线?是她们神通广大吗?恐怕不是,还是链条上的监管部门不作为,让其有空子可钻。可以说,但凡有一个环节真正严格按规矩办事,都能切断问题疫苗的流通。

国产奶粉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这次当舆论中出现“不打国产疫苗”甚至“不打疫苗”的声音时,实在让人一身冷汗。历史上,英国曾发生过两次“疫苗抵制”运动,无一例外最终都引发两次大规模的疫情爆发。我们无法苛责每一个人都十足冷静,只能要求监管部门负起责任,恢复人们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